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纪录片《偶遇》创作阐述

发布时间:2018-01-01 22:36

  本文关键词:纪录片《偶遇》创作阐述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纪录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


【摘要】:福建泉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正面临着萎缩的危险。由于人们的保护和传播的意识不强,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地失传和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千年留下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每一位国人应有的责任。纪录片具有真实可靠的特征,是图像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的有效载体之一。作为一种现代的传播方式,纪录片具有科学、形象、可信度高的优势。《偶遇》正是利用纪录片的方式给观众呈现泉州木偶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通过短纪录片《偶遇》的创作经历,深入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纪录片的方式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为《偶遇》的创作阐述。短纪录片《偶遇》属于人文类纪录片,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谈及该片的创作背景,分析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以及拍摄该部影片的目的及其意义。第二部分从题材、人物、编导策略选择的角度来阐述对影片《偶遇》的创作说明。第三部分为纪录片《偶遇》的创作启示。
[Abstract]:Fujian Quanzhou as an ancient city of the millennium, with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worthy of the nam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ig city, but the status of these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ptimist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Quanzhou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e impact. Is in danger of a shrinking. Due to people's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awareness is not strong, resulting in som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radually lost and dy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ur working people through the wisdom of thousands of years left, has a very high spiritual value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e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but al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harmonious society has important Meaning.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nly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ut also every country should have responsibility. The documenta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iable, is the era of image non effective carri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a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e documentary is scientific, image, credibility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ncounter. > is the use of documentary style to show the audience the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Quanzhou puppet non heritage culture. Through the short documentary "encounter > creative experience, in-depth study of how to effectively use documentary style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is the creation of this encounter > < < the occasional short documentary. > belongs to the humanities documentary, with spe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from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analysis of domestic n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quality culture heritage documentary an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filming the film.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creation instructions for the movie "encoun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s, characters and director strategi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creation inspir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encounter".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6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366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b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