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与金基德的边缘人题材电影创作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侯孝贤与金基德的边缘人题材电影创作比较研究 出处:《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边缘人是常被忽略的社会群体,边缘的处境也带来社会问题。电影既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还能够影响观众行为。电影中的边缘人的形象很常见。这样的电影就成为了边缘人与边缘人,边缘人与观众沟通的媒介。在中国,侯孝贤是描述边缘人比较全面的一位导演,他用人道主义的心境解读了边缘人群体。在韩国,金基德是描述边缘人最为奇特的一位导演,他用冷酷的影像语言展示了边缘人的处境。本文通过比较电影主题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两位导演边缘题材作品的共同点,分析其不同的创作手法以及对现代电影创作的意义,希望能为拓展中韩两国边缘人的影像空间尽微薄之力。 侯孝贤与金基德作品中的边缘人主要有暴力使用者,妓女,以及游离于社会主流意识的精神边缘人。两位导演在创作上的共同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使用了能够真实展现事物的长镜头,二是在电影的画面中展现了东方的诗意。而创作的不同点主要是创作手法的不同。侯孝贤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边缘人,即视觉层面上展现的朴实的画面,听觉层面上使用的方言,叙事中心为人性的恢复。金基德使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了边缘人,即视觉层面上展现的象征与隐喻,听觉层面上使用的失语手法,叙事中心则为人性的破裂。 侯孝贤与金基德创作的边缘题材电影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但欠缺了一定的观赏性。侯孝贤采用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的边缘人,给人以真实与希望,但不免平淡乏味。金基德采用表现主义手法刻画的边缘人,给人以震惊和反思,但过于夸张与猎奇。本文总结了创作边缘题材电影的两种典型手法。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够分析更多的边缘题材创作手法,中韩导演们创作出更多丰富内容的边缘人电影,从而拓展中韩两国边缘人的影像空间。
[Abstract]:The edge is often ignored in social groups, the edge of the situation also brings social problems. The film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but also can affect the audience behavior. In the film edge image is very common. This film has become the edge and edge, edge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media in Chinese. Hsiao-Hsien Hou, a director of marginal people more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edge groups with humanitarian mood. In South Korea, Kim Ki-duk is one of the most edge description of a director strange, he demonstrated the edge position with the image language cold.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mparative film subject in common, summarize two directors edge work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writing style and meaning to modern movie creation, 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image spatial expans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people on the edge.
Hsiao-Hsien Hou and Kim Ki-duk's works are mainly violent edge users, prostitutes, and free from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of the spirit of the edge person. There are two main two director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ommon point. One is used to show the real thing long shot, two is to show the Oriental poetry in the movie screen. While the difference is the main creative writing techniques. Hsiao-Hsien Hou uses the realistic portrayal of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namely simple show visual level of the picture, use the hearing level of the dialect, the recovery of humanity. The narrative Center for Kim Ki-duk's use of expressionism portrays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is the symbol and metaphor to show the visual level, the use level of the auditory aphasia technique, is the humanity narrative center of rupture.
The edge of film works of Hsiao-Hsien Hou and Kim Ki-duk's creation of art has very strong, but the lack of a certain appreciation. Hsiao-Hsien Hou uses the realism depiction of marginal people to the truth and hope, but not dull. Kim Ki-duk uses expressionism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marginal people, to the shock and reflection, but too exaggerated with curios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wo typical ways of writing edge movies. I hope the future researchers can analyze the edge theme creation more, and directors to create more rich content in the edge of film, so as to expand the space of image edg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洁;飘散在恋恋风尘中的浅吟低唱——侯孝贤和他的《恋恋风尘》[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马然;;侯孝贤眼中的巴黎[J];电影世界;2008年01期
3 张琼;;论侯孝贤电影中的边缘人形象[J];电影评介;2011年11期
4 陈满根;;初识侯孝贤[J];电影评介;1992年07期
5 乔琦;;诗意的怀念与追忆——浅谈侯孝贤新作《最好的时光》[J];电影文学;2006年01期
6 温秀华;;且行且吟——侯孝贤电影中的乡愁印象[J];东南传播;2007年10期
7 袁方然;;海角来风 绵绵有意[J];中国西部;2011年10期
8 加丁;;侯孝贤追问台湾现实[J];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04期
9 李彬;;《好男好女》:“素读”侯孝贤[J];电影新作;2002年06期
10 李亦彤;;让人怀念的《最好的时光》[J];广东艺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杰;;三个萦绕不去的梦(摘要)——从《最好的时光》管窥侯孝贤创作旨趣[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李立;;隐匿的爱情与断代的辉煌——对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创作的思考[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林风云;朱敏;;中国电影需要具有“和”的美学精神[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诗兵;;张瑞芳——探索社会主义工农新人物创作的一代先驱——对张瑞芳电影创作的思考[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5 周世纲;李军;姜波;;大学生群体中边缘人物的心理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洋;;“学会”要加强对电影表演的研讨[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7 黄建新;;电影的核心是演员[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8 赵宁宇;;重建表演艺术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9 ;后记[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10 杨力;;论科教电影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A];科教影视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姚志峰;贾樟柯与侯孝贤共度“最好的时光”[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孟黎;侯孝贤:用电影探索生命真谛[N];金融时报;2008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杜思梦;侯孝贤:两岸电影合作先要建构机制[N];中国电影报;2009年
4 记者 朱华颖 裴闯;侯孝贤:台湾导演要学习抓大陆观众的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元大林;在纽约看侯孝贤[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姚志峰;电影:生命的印记[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自述 徐小明 本报特约撰稿 平客;徐小明:电影最难的就是要在限制里把你想做的做完[N];南方周末;2009年
8 李云路 赵新兵;“建立华人电影强势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李安侯孝贤毕业于我们学校”[N];南方日报;2011年
10 潘怀远;国有厂改制要推进电影创作[N];中国电影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宰亨;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D];复旦大学;2009年
2 郭越;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王羽桐;伊尔莎·艾兴格小说中的“边缘人”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亚丽;边缘书写与文化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德文;治理钉子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曙;近二十年两岸三地华语片文化状态比较[D];扬州大学;2010年
8 孟岩;1987~2012台湾电影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9 唐晓云;用自己的声音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白玲;走向离散美学:J.M.库切小说中全球邦批判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君;侯孝贤与金基德的边缘人题材电影创作比较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2 张治国;侯孝贤电影的叙事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倪子入;时间之流与存在之思—侯孝贤电影的审美意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田立慧;侯孝贤电影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温秀华;坚守和突破之间[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晓;文学与电影的联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蔡潇;再植存在——论侯孝贤电影的日常场景建构及其精神渊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倩琳;侯孝贤电影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翟立芳;哲学观照:主题与形式[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92年
10 顾小勇;镜语中的时空、生活与诗意[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5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39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