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好莱坞“机械人”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4 12:33

  本文关键词:好莱坞“机械人”形象研究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机械人”形象 好莱坞 形象研究


【摘要】:Donna Jeanne Haraway(哈乐薇)在其专文《人机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中提到,“由动物至机器,乃至于人文与自然领域,我们都可以在许多电影中看到相关的人机一体的组合与叙事情节”,好莱坞电影在逐年对这种人机一体的组合与叙事情节展示中逐渐勾勒出一种全新的“机械人”形象,无论是从科技哲学议题还是影像发生机制上,一部分文本研究的介入,使得影像环境中的cyborg研究开始解构传统人文主体的二分法,而业已形成的“后人类”观点不仅为“机械人”形象这一概念提供了身份参考,而且也揭示出了其概念本身与图像技术的天然联系。 本文将考察含有“机械人”形象的好莱坞电影年表,明确涉及其中的“形象”说法、影像研究与类型电影理论,将好莱坞电影与之匹配的场景异化和美学转变特征,视为受到“身体化社会”理论关照的人类种群的悲情想象,,最后,对于形象研究可能涉及的国别电影“符号”,文章思考了相关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Abstract]:"from animals to machines," Donna Jeanne Harawayay wrote in his "Manifesto Manifestoto" article. Even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nature, we can see the combination and narrative plot of human-computer integration in many films. Hollywood film has gradually outlined a new image of "robot" in the combination and narrative plot display of this human-computer integration year after year, whether from the iss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 or the mechanism of image occurrence.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part of the text research, the cyborg research in the image environment began to deconstruct the dichotomy of traditional human subjects. The posthuman view has not only provided the identity reference for the concept of "robot" image, but also revealed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itself and image technology.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Hollywood film chronology which contains the image of "robot",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image", image research and genre fil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ienation and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ene matched with Hollywood film are regarded as the sad imagination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which is taken care of by the theory of "body society". Finally. With regard to the national film "symbol" which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image, the article thinks about th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峰;;那些看电影的日子[J];可乐;2006年03期

2 水草;;情绪带着吴宇森闯江湖[J];电影;2009年07期

3 袁远;;玛丽昂·歌迪亚:寻找属于自己的美[J];大众电影;2010年20期

4 ;性爱,透过电影看现实[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0年09期

5 ;苏联新闻工作者谈好莱坞近况[J];电影艺术;1956年05期

6 胡克;理解一种好莱坞电影模式评析《女人的香味》[J];当代电影;1995年04期

7 敬戈;;好莱坞电影的长青树——《星战前传之魅影危机》电影原声碟[J];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2000年01期

8 ;好莱坞电影续集 大骗单[J];电影文学;2001年10期

9 兰林;;好莱坞——电影工厂的生意经[J];文化月刊;2001年07期

10 水木丁丁;;脏话的好莱坞[J];电影文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卫华;;符号暴力:好莱坞的中国形象流行桥段[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谭旭虎;;论文摘要风格特征·文化·主体性——浅谈20世纪上半期好莱坞电影片名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金凡;;可乐族的茶道[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4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张一平;鲍玉珩;郝冰;;好莱坞电影摄影艺术:传统与发展[A];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颜纯钧;;全球化和中国民族电影的文化战略[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周星;王利丽;;后WTO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兼论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黄式宪;;反思“后大片现象”:努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9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10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雪;好莱坞电影放下身段寻求“中国式平台”[N];中国商报;2010年

2 重楼;宝莱坞“消化”好莱坞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通讯员徐惠林 黄水良;他把好莱坞电影“译”到中国[N];浙江日报;2002年

4 彭滔;《谍海风云》:由“谍”化“蝶”的蜕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佳;《变形金刚3》:中国企业植入好莱坞[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江继兰;好莱坞电影的营销[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胡克 刘辉;好莱坞电影:制造娱乐[N];经济观察报;2005年

8 鲍竞;好莱坞缘何青睐中国取景地[N];湖北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姚志峰;美国文化:好莱坞电影的永恒主题[N];中华新闻报;2005年

10 陈立希;我非庸才:FBI给好莱坞编剧“补课”[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江彩;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翁君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4 刘扬;市场营销理论视野中的国产大片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5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青霜;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娟;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D];上海大学;2010年

8 兰俊;美国影院发展史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宫晓鹏;中美对日作战战争电影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菁;和而不同——论WTO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的跨界生存[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璐;好莱坞“机械人”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2 杨婷;整合营销传播视域下的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什;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赵斐;好莱坞电影的主要意识形态倾向剖析[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周宇Pr;好莱坞“中国风”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魏璐璐;论“中国元素”与“中国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演进[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7 瞿雨航;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好莱坞全球发展[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张丽娟;好莱坞电影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模式及其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威威;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之中国元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谭成才;好莱坞电影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23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423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