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先行”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本文关键词:“主题先行”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出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主题先行” 纪录片 叙事策略 “事实建构”
【摘要】:本文结合纪录片案列,分析了"主题先行"类纪录片在意识形态操纵下"事实建构"的过程与模式:经由对认知范畴的划定来过滤歧义,叙事者通过解释、说明等手段,将意义限定在一定理解范围之内,并且营造共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使叙事人和听诉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对此类作品来说,如何在遵循"说服伦理"、遵守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传播意图,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改变以阐释者说教为中心的模式,回归到一种与受众对等的阐释模式,采取接近化的手段,以含蓄表达和价值观的潜在渗透等方式,重构受众认知结构,逐步改变受众对这种文本的成见甚至偏见,最终达到影响受众态度和观点的目的。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cess and mode of "fact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first" documentary under the control of ideology: the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category is used to filter the ambiguity, and the narrator interprets it. Explanation and other means limit the meaning to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scope and create a commo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so that the narrator and the listener to achieve the greatest degree of agreement. To this kind of works. How to realize communication intention effectively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persuasion ethics" 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ruth and objectivity can be realized by the following means: changing the mode centered on hermeneutics and lecturing. To return to a model of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s of equivalence with the audience, and to reconstruct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he audience by means of implicit expression and potential infiltration of values. Gradually change the audience's prejudice and even prejudice to this tex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fluencing the audience's attitude and views.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G222;J952
【正文快照】: 用,具有碎片化的特征,短视频的形态可以占用用户的各种碎片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5分钟,也可能是睡觉前的3分钟。官方视野与商业视野的短视频纪录片在制作水平上体现出足够的专业水准。尤其是商业纪录片,并不倾向于将自己描述成艺术创作,而更将之视为可以复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7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42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