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6-10-18 11:05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及其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发表 > 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及其发展

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及其发展

发布日期: 2012-08-09 发布:  

  2012年第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4期

  摘 要:银幕英雄塑造是电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梳理了新中国银幕英雄形象的历史发展概况,分了四个时期:“十七年”的国家政治英雄、“文革”的政治英雄神话、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主流电影英雄与娱乐片电影英雄、21世纪以来打造商业大片英雄,并对各个时期的银幕英雄形象塑造的基本面貌做了较深入的总结论述。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电影艺术;银幕英雄;艺术形象;塑造;新中国;政治;商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英雄崇拜是一个永恒的令人感兴趣的主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形象,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任何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英雄人物。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认为英雄就是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英雄们的壮举影响并造就了世界的文明史。英雄满足了众生关于时代理想的“人”的形象的想象与崇拜心理,也满足了寻求心理安全与慰藉、弥补自身局限的需要。百年中国电影史上,英雄形象与英雄主义始终存在。本文集中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至今银幕英雄的历史变迁。为了更好地解剖这一主题,本文将从时代语境、塑造方法、电影样式、民族特征、观众接受等方面简要阐述新中国银幕英雄形象的时代变化。
  一、“十七年”激情昂扬的国家政治英雄成就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了从商业电影向国家政治电影的转型。电影作为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重责。塑造战争与和平时期的英雄形象成为言说新政权合法性、树立崭新的社会政治信仰、构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与轻省渠道。除了政治的需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讲,他们也需要银幕英雄满足自己对新的国家与社会建设的热烈激情与理想化期许。
  “十七年”电影的英雄形象塑造都必须遵循政治第一的原则,英雄人物的行动无外乎都是革命英雄主义和忘我的集体主义的证明。在政治与艺术的博弈中,“十七年”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红色经典”电影,谱写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根据不同的电影样式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一是革命战争或当代战争题材的大多取自真人的意志坚定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形象,如《赵一曼》中的赵一曼、《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峰、江姐,《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钢铁战士》中的连长张志坚、《红色娘子军》的洪常青,《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英雄群体;二是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如《董存瑞》的董存瑞、《青春之歌》的林道静、《红色娘子军》的吴琼花、《回民支队》的马本斋等,激励着年青一代人的成长。三是反特惊险样式电影中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智取华山》《野火春风斗古城》《羊城暗哨》《英雄虎胆》《地下尖兵》《虎穴追踪》《铁道游击队》《永不消失的电波》等的许多机智沉着、坚定果敢的英雄人物。四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劳动积极分子,如《李双双》《今天我休息》《锦上添花》《哥俩好》《大李老李和小李》等,尤其李双双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和自私的喜旺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英雄人物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自觉信奉者、执行者和传播者,表达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一个有理想、而且为理想奋斗的优秀人物的写照。
  “十七年”电影英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观众,也有许多成为历史的经典记忆。“十七年”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体现了银幕英雄塑造的四点基本规律:
  一英雄人物有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与政治基调,符合时代要求。新中国电影观念与电影体制都保证了英雄人物的政治第一性原则,同时也符合东西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好莱坞的007同样诞生于东西方的冷战时期,直到世界政治形势的巨变、东欧阵营的瓦解使得007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1989到1995年007沉寂了六年,直到赋予詹姆斯·邦德一个反恐怖的新主题,才重新回归商业的英雄。
  二是英雄要有生动的个性,这来自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效编织的矛盾冲突和较鲜明的性格特征。例如《董存瑞》就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可爱的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董存瑞有普通人的缺点、弱点,为当兵把16岁说成17岁,发牢骚、耍小心眼等,个性争强好胜、质朴坦率。影片充分展示了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既写了董存瑞对环境的适应,也写了他与环境的矛盾;既写了个性的冲突,也写了环境对个性成长的改造与激励,直到竞选爆破队长成功,他的性格塑造才算完成,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由之变得真实可信。“十七年”银幕英雄塑造是很值得研究的,后来所谓塑造“有缺点的英雄”在当时就已经做得很出色。
  三是符合民族文化审美理想的英雄形象塑造。红色经典电影在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同时也张扬了民族精神,电影创作者体现出民族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得它们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不仅仅是政治英雄,而且是地道的民族英雄形象。由于东西方的对峙,“十七年”里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的交流很少,相对闭塞单一的环境与特有的政治文化体制都使得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民族审美文化情趣得到充分发扬,,文化气质单纯,电影艺术以塑造工农兵形象为主的要求加深了这一点;同时,东西方的对峙与差距并没有让贫穷落后的中国丧失掉自信,反而因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对信仰与理想的坚守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所以,“十七年”的银幕英雄是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体性的英雄形象。纵观世界电影,基本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把本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张扬得崇高、威严、神圣,“十七年”的银幕英雄塑造达到了这一点。
  四是英雄形象的能力与品德较出众,在意志、毅力与勇气方面超出凡常;英雄人物的扮演者有良好的外形与气质魅力,演技出色。
  “十七年”银幕英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受众最广泛的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制度的保障让农村放映流动队把新制作的影片带到了零散地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村村落落,得到了占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的认同。尽管“红色经典”不属于商业类型电影,但是其优秀的艺术质量使得它们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下获得了最大的传播效果。
  二、“文革”时期虚饰的政治英雄神话过犹不及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中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及其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4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44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