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呈现

发布时间:2018-03-13 17:39

  本文选题:当代中国 切入点:纪录片 出处:《艺术百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形象诗学的视角研究跨文化背景下中国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应当成为当下艺术学研究的一个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域。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通过讲述和对比两馆的馆藏文物艺术品,在跨文化交流的视野中生动呈现文化中国形象,是研究中国形象域外传播的新样本。该片构建的文化中国形象突出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融合的特点,同时运用了具象与抽象、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构建方式,在纵向与横向的双重维度上向我们呈现了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国形象。该片在构建文化中国形象时运用了语言与图像相结合的戏剧表现手法,在世界文明整体发展的大视野中观察中华文明的进程和特性,所构建的文化中国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超越真实的显现,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更体现了构建文化中国形象过程中的审美规律。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poe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 cultural China imag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come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t has practical problem domain. The documentary "when Le Louvre Museum meets the Forbidden City Museum > through the nar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of ar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s vividly China image. The new study Chinese image dissemination abroa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prominent Chinese piece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sion,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while the use of a concrete and abstract way,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life and art, in the dual dimension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n the presents to us Chinese profound cultural image it is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The film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mag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rama language and image expression, in view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civilization To observe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ultural image of China is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the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ego and others reflects the aesthetic ru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ultural image of China.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AZW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琴;;视觉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武侠影片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2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若干认识误区[J];电视研究;2000年08期

3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4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5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6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7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8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9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10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劲松;;跨文化视角下中西女性价值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6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刘伽茵;叙事链思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D];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

3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舒;“中产趣味”下国产影视剧模式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2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3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4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5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7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9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07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607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