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式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6 17:30

  本文选题:蒂姆伯顿电影 + 哥特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蒂姆伯顿的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内容,结合意象、哥特文学、空间来探讨伯顿电影中典型的意象和他独有的哥特式电影风格。哥特风格是他电影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在他的电影中传统电影建构的原型机制是被质疑和颠覆的,好莱坞经典的传统类型化电影模式受到了冲击,电影语言叙事原本单一严肃的局面也被解构。在现有资料中,研究伯顿电影风格的有很多,但是很少将其电影的哥特意象归纳整理并放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展开,从最基本的哥特文化作为键入点,结合现阶段电影发展的趋势和蒂姆伯顿的作品文本,对伯顿独有的哥特风格电影的典型意象概述总结和提炼升华。 第一章中首先简单介绍蒂姆伯顿以及他从影以来所创作的电影作品。结合后现代主义语境,论述电影作品中的话语表达、视听经验和文化内涵。其次在哥特文学中,爱伦坡的艺术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他的作品既有哥特的鬼魅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让哥特的视像下包裹了阴郁的温情,这一点是爱伦坡对哥特文学艺术的特殊贡献,也是对蒂姆伯顿来说也是最有影响的部分。 第二章中从空间方面探讨蒂姆伯顿电影的空间意象。主要从封闭空间、自然空间和奇境空间三个方面看导演在空间上哥特式的独特建构。封闭的空间是哥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意象,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自然空间和奇景空间的建构就更多的融入了导演自身的想法。在电影里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话语权和主体身份的转换,这种空间想象和建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主要是对导演所拍电影通篇梳理,结合大量的具体文本对于蒂姆伯顿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典型哥特式影像意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典型意象在电影中的作用和内涵。也正是这些看似恐怖的意象在他影片中的和谐并存,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 全文梳理了蒂姆伯顿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在哥特文化方面以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为代表深入分析,阐明了哥特艺术在蒂姆伯顿影片里的重要性。对于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空间设置和女巫、机械、鬼怪等几类典型影像意象的分析证明他的影片对于哥特风格的突破,不只局限与传统单一的哥特恐怖意象,而是衍伸出了自己独有的哥特风格,是一种再创作和升华。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中情感世界被发掘和放大,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这种感性体验不断被提升,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也被进一步引发,这样一来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伯顿电影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放置于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考量,结合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导演的哥特风格,深入探讨和研究蒂姆伯顿电影哥特意象的重要意义和对传统电影的反叛和突破,全面解析导演对于人生的另类感悟。一个处于商业电影环境下的导演,能而用荒诞调侃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人生价值敢于突破好莱坞的传统,他的电影里没有刻意的渲染与抒情,多的是一份纯真与自然。在蒂姆伯顿哥特风格大获成功的影响下,哥特风格也于其它类型电影多元素融合,赢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柳源;;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哲学思潮对戏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俞可;;校长专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探索:社会化路径[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3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59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759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1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