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 + 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 参考:《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以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为标识的苏联蒙太奇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对全世界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蒙太奇理论已然成为经典理论。自从由巴赞引发的以长镜头理论为表征的纪实理论对其构成批判,则历史地深化了人们对苏联蒙太奇理论的认识。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作为经典的苏联蒙太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从电影理论家的学术视野逐渐淡出。本文通过对蒙太奇理论进行溯源考辨,,力图厘清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理论各自在苏联蒙太奇理论体系中的美学流脉,以确认其各自本原性的审美位置,进而比较研究两者的理论异同,探知蒙太奇理论的“两生花”——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与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的艺术精神内涵,及其在现代电影理论与当下电影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Abstract]: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 montage theory system in the Soviet Union, marked by Eisenstein and Pudovkin,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film cre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ontage theory has become a classical theory. Since Bazan's documentary theor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 lens theory, has been criticized, it has historically deepen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oviet montage theory. However, since the 196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lm theory, the Soviet montage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began to fade out of the academic field of film theorists.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aesthetic veins of Eisenstein and Pudovkin's theory in the montage theory system of the Soviet Union, in order to confirm their original aesthetic position. Then it compares and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and explores the artistic spirit connotation of Eisenstein rational montage and Pudovkin narrative montage.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film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film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32;J9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星亮;巴赞电影理论二题议[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伍永忠;;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谷宗州;;论电影拍摄剪辑技术对动画镜头语言的影响[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杨元;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李筱然;;当库布里克遭遇达利——浅析《发条橘子》与达利绘画的契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郭楠;;公益广告中的蒙太奇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韩丙锐;;电影《让子弹飞》与小说《盗官记》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曹亚峰;论电影欣赏中的视觉注意[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金瑶梅;;试论阿尔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缘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周诗岩;;都市构形的可通约性:形象、想象与共同在场[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张振华;;回望20世纪末期中国电影美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韩莓;;论国产电视剧的民族叙事策略[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10 张凤铸;;走自己的路 扬自家特色——为中国电视剧诞生50周年而作[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5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与特点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潘潇霞;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白玲;论四十年代小说的想象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竞强;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媛;凌叔华小说创作与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董文静;论影像阐释对小说的提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5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0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