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论民俗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及美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8-05-02 01:52

  本文选题:电影 + 民俗元素 ; 参考:《重庆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电影作为民俗的一面镜子,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给电影提供了更为真实、自然的社会质感,电影则承担起为民俗做影像记载的功能,使这些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流传方式的非物质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纵观中国电影史,可以发现民俗元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吸收引进为主,四五十年代主要为传承记载,六七十年代呈现出封闭的意识形态,八九十年代的新民俗电影与国际接轨,,新生代导演则以转型社会中的民俗元素为主题开创了独立电影时期,中国电影正快速加入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格局中。 世界各地的民俗大都是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中逐步积累生成的,典型性、直观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民俗的主要特征,它们都鲜明的彰显出国家或民族之间的差异。 中国电影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与时俱进,也要顺应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大趋势,将体现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通过有效的传播媒体,成为向世界介绍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窗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是社会文化交流的普及化和消费文化的同质化,民俗元素呈现出多种形态共存和多元发展的明显趋势。民俗元素具有表达民族文化本质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不仅要赢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认同。 本文选取民俗元素在影片视听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作品,以影片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归纳、整合影片中的民俗元素,结合民俗学领域对“民俗”的定义,依据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将民俗元素在中国电影历史中的发展趋向做简要梳理。根据电影的特性,从画面和声音两部分着手,重点分析民俗元素在影片里承担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叙事、造型和表意三方面论证。结合民俗元素在电影作品里的审美价值,民俗从戏曲、民间艺术中的借鉴和融合,总结归纳出民俗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寻找出民俗元素参与叙事的局限性,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民俗元素的发展趋向,提供可借鉴的样本和理性经验,仅供为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参考。
[Abstract]:As a mirror of folklore, the rich and colorful folklore elements provide the film with a more realistic and natural sense of social texture, while the film takes on the function of recording the image for folklore. These immaterial cultures, which are spread mainly by word of mouth, are preserved and disseminated in another form. 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 we can find that folklore element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bsorption and import were the main features, and in the 1940s and 1950s they were mainly recorded for inheritanc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re was a closed ideology.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new folklore films wer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new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started the period of independent films with the theme of folklore elements in the transitional society. Chinese films are rapidly joining the already irreversible world landscape. Folklore around the world is mainly accumulated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Typicality, intuitiveness, uniqueness and uniqueness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Chinese films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ep pace with the increasing material life of people, and also conform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world, which will reflect the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oug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edia. To become an effective window to introduce and reflect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long with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homogeneity of consumer culture. Folklore elements show an obvious trend of coexistence and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forms. Folklore elements have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t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not only to wi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by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folk custom element in the film audiovisual composition to occupy the large proportion partial work, takes the film analysis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combs, induces, integrates the film in the folk custom element, unifies the folklore domain to "the folk custom" the definit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lklore el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lms is briefly combed 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folklore elements in mov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m, from the two parts of picture and sou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folk elements in the film,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modeling and ideographic demonst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esthetic value of folklore elements in film works, folklore draws lessons from drama and folk art, sums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lore and nation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find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folklore elements participating in narration. For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folklore el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t provides a sample and rational experience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onl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folklore.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又;;山西好人贾樟柯 用胶片抚摩灵魂[J];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06期

2 沈寅;吕文轩;;秦怡 只是一个默片的说客[J];明日风尚;2010年09期

3 郑洞天;需要一部感性的电影史 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年感言[J];电影艺术;2005年01期

4 颜纯钧;;从艺术转向传播[J];现代传播;2006年04期

5 刘文博;;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J];大舞台;2010年11期

6 陈墨;;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J];当代电影;2009年04期

7 沙丹;;莉莲·吉许的魅影:情节剧、悲剧女明星与中国电影业的初兴[J];艺术评论;2010年07期

8 石川;;后编年体史述:多元体裁与深度阐释[J];当代电影;2009年04期

9 赵丹;;从当前中国电影想到的[J];电影新作;1981年01期

10 ;消费/服务[J];电影世界;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振华;陈少远;;“镜城”风景:中国电影中的北京映像[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式宪;;新世纪十年:以文化主体创新为根本是时代赋予的使命[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石川;;家的重建:中国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莫里茨·德·哈尔德;;从奇迹到幻灭:中国电影在欧洲[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5 张振华;于晶;;一意孤行还是理性定位?——中国武侠大片如何真正走向世界[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周星;王利丽;;后WTO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兼论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谢铁骊;;表演需从“三个”出发[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8 陈犀禾;郑洁;;中国电影的美学和政治经济学——一个关于中国电影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关系的历史研究[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9 黄式宪;;反思“后大片现象”:努力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10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博;以影人之口塑影史[N];中国艺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琪 裴蕾;用集体智慧打造《建国大业》[N];四川日报;2009年

3 苗春;重整中国电影的百年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记者 吴月玲;纪念电影百年活动达到高潮 中国电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丁亚平;从过去到未来:中国电影百年[N];中国电影报;2006年

6 记者 若语;《中国电影图史》在京首发[N];中国电影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香;如何书写中国电影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刘岚;《百年中国电影精选》出版[N];人民日报;2006年

9 沈芸;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N];文艺报;2005年

10 赵长军;影像之思及其历史再现[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2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3 张书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D];上海大学;2012年

4 钟瑾;迷失在权力的漩涡[D];上海大学;2010年

5 刘君;谁的话语空间?中国电影与公共领域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朴成培;内蒙古电影的起源与发展[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李友平;香港电影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万传法;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D];上海大学;2009年

9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10 赵慧娟;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君;21世纪十年来中国的中等成本电影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许涵之;国产大片的叙事范式和传播策略[D];浙江大学;2010年

3 姚尚凯;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整体梳理及其规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唐嘉t

本文编号:1831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31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