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中信仰仪式的美学变迁
本文选题:仪式思维 + 结构 ; 参考:《西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文章借助“仪式思维”的视角,以新时期的人文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仪式过渡层面分析中国纪录片中政治信仰和生命信仰仪式的美学变迁。在“过渡”过程中,人文纪录片中注重权力宣示的“结构”模式和注重生命延续的“交融”模式互相作用,在这两种模式形成的张力中产生了艺术。人文纪录片中整体信仰仪式表现为从政治信仰逐步过渡到政治信仰与生命信仰交织的状态,最后逐渐形成以生命信仰为主导的交融状态。 本文的立足点是杨庆X对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扩散性”特征以及范热内普对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聚合”三步过程理论,同时还使用了黑格尔《美学》中提到的三种艺术类型。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的美学类型属于象征型艺术,信仰仪式主要以固化政治信仰的公共崇拜为主,“天人合一”的审美范式对应着国家社稷崇拜;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年,古典型艺术占据主导地位,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交织拓展了“家庭”私人空间,“祖宗崇拜”延伸出现代的伦理社会和个体的生命信仰;体制内纪录片的社稷崇拜的现代性内核是“天下观”,“天命”崇拜则延伸为“革命崇拜”;从新世纪初年至今,人文纪录片进入了浪漫型艺术时期。访谈手法的运用,使得审美主体能够摈弃现实的偶然性,最终达成与自身理念的和解。基于公共崇拜的权力宣示仪式转向了个人生存仪式,仪式过程进入了“交融”时期,纪录片起着打破僵化社会结构,重新恢复主体活力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原始宗教信仰的现代演变,指出基于“天祖崇拜”的世俗权力崇拜是中国人信仰的底色,形成了权力优位型的信仰模式;第二章探讨象征型纪录片中政治信仰仪式的呈现。第三章和第四章属于古典型纪录片的研究部分。第三章着重从开拓私人信仰领域,强化生命信仰仪式的角度出发,探讨分隔仪式的艺术呈现。第四章则强调过渡仪式中的公共崇拜。第五、六章探讨浪漫型纪录片中公共崇拜和私人信仰交织的演变,第五章探寻“直接电影”的哲学基础,第六章从“真理电影”的风格出发,通过浪漫型艺术中的“精神的和解”来研究“交融”仪式所具有的活力。最后的结论为在中国纪录片中存在着公共崇拜和私人信仰的对立,仪式上表现为“结构”和“交融”模式的博弈,作为“宰制力量”的“结构”仪式设定层级,呈现“反抗精神”的“交融”模式恢复主体的活力,最终进入到一场争夺文化权力的场域中。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think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changes of political belief and life belief ritual in Chinese document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thinking" and taking humanistic documentaries in the new period as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the mode of "structure" which emphasizes the declaration of power and the mode of "blending"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humanistic documentary, which produces art in the tension formed by these two models. The ritual of the whole belief in the humanistic documentary show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olitical belief to the intertwined state of the political belief and the life belief, and finally forms the blending state dominated by the life belief. The foothold of this paper is Yang Qing's "diffusive" characteristics of religious belief in China and Fan Zenape's three-step theory of "separation-edge-aggregation" in the study of ritual. The three types of art mentioned in Hegel's Aesthetics are also used.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early 1990s, the aesthetic types of Chinese documentaries belong to symbolic art, and the ritual of belief is mainly public worship, which solidifies political beliefs. The aesthetic paradigm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corresponds to the national worship of the state,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9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ancient typical art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nd the interweaving of public worship and private belief expands the private space of "family". "ancestral worship" extends out of the modern ethical society and individual life belief; the modern core of social state worship in the system is the "view of the world", while the worship of "destiny" extends to "revolutionary worship";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o the present, Humanistic documentary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romantic art. The use of interview techniques enables the aesthetic subject to abandon the contingency of reality and finally reach reconciliation with his own ideas. The ceremony of power declaration based on public worship turned to the ritual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the ritual process entered the period of "blending". Documentary film played the role of breaking the rigid social structure and restoring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oretically studies the modern evolution of the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ecular power worship based on the "worship of Heaven ancestor"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belief and forms the belief mode of the superior position of power.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eremony of political belief in symbolic documentary.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fourth chapter belong to the ancient typical documentary research par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field of private belief and strengthening the ritual of life, and discusses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the ceremony of separ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mphasizes the public worship in the transition ceremony. The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worship and private belief in romantic documentaries, the fifth chapter explore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direct film", and the sixth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style of "truth film". Through the romantic art of "spiritual reconciliation" to study the "communion" ceremony has the vitality.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exist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public worship and private belief in Chinese documentaries, and the ritual shows as a game between "structure" and "blending",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structure" ritual setting level of "dominating power". The "communion" mode, which presents "the spirit of resistance", restores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 and finally enters the field of scrambling for cultural power.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博;;纪录片与剧情片声音的比较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汪俊;;当代纪录片市场化取向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8年04期
3 隋安民;;纪录片创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J];声屏世界;2009年01期
4 飘零の雪痕;;多元化展示人类生存状态——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震撼人心[J];文化月刊;2009年Z1期
5 张小兵;;“情景再现”手法对纪录片的作用[J];剧影月报;2011年01期
6 梁振红;;口味醇厚的思想盛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国际论坛特别关注[J];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12期
7 韩亚利;彩平;;明确发展方向 促进产业繁荣——《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解读[J];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12期
8 张海玲;“全纪录”的几点体会[J];视听界;2002年02期
9 ;《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简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胡凌虹;;陈真:我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纪录片工作者[J];上海采风;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徐展勤;;关于纪录片影视产业市场状况的研究[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6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钱淑芳;;草原纪录片自然审美意象的文化解读[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10 郭艳梅;;试析新十年中国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莎莎 实习记者 郝婷;2010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 高峰论坛昨日隆重举行[N];格尔木日报;2010年
3 记者 兰新天;二○一○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隆重开幕[N];青海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6 驻广东记者 杨华斌 通讯员 徐宁;广电总局将大力扶持国产纪录片[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柳森;纪录片需要怎样的立身之道[N];解放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蕾;献礼题材成纪录片创作风向标[N];光明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 资深纪录片编导 陈光忠;对纪录片的忧思与感动[N];中国艺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安定;人文纪录片中信仰仪式的美学变迁[D];西北大学;2013年
2 张明;藏地人类学纪录片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毛毅静;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唐宁;中国电视文献纪录片价值构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6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婷;影像的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12年
9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华;民族影像与现代化加冕礼[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媛;“镜”与“奖”之间的跨文化博弈[D];暨南大学;2010年
2 于凡奇;中国独立记录片十年走向研究(2001-2010)[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杨娟;西部山地纪录片中的美学特性初探[D];西北大学;2010年
4 贺晶;湖南经视《故事湖南》栏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6 方秀莲;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D];扬州大学;2010年
7 孟祥燕;大众文化语境下纪录片叙事风格的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谷;纪录奥运盛世 弘扬奥运精神[D];河北大学;2010年
9 王忠丽;市场化环境下纪录片生存状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房宁;历史的复现,文明的延续[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6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6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