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牡丹亭的研究概况_《牡丹亭》舞台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3 22:51

  本文关键词:《牡丹亭》的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大学》 2008年

《牡丹亭》舞台传播相关问题研究

汪惠  

【摘要】: 《牡丹亭》得以盛传于世,“是才人侥幸之事,非文至必传之常理”。汤显祖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戏剧家。虽然,随着《牡丹亭》传奇的流传,汤显祖最终被后世以“戏剧家”的身份加以认可,但实际上《牡丹亭》更倾向于案头文章,而非场上之曲。汤显祖的《牡丹亭》有许多不合戏曲舞台演出法度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不合音律,声腔不协,结构关目冗杂,文词艰涩难懂。特别是对于它的不合音律,历来所受批评最多。音乐是戏曲灵魂。如果一部戏曲不合音律,难以搬演上舞台,必定会被排斥在舞台传播之外,从而失去戏曲的生命。 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牡丹亭》不被视作场上之曲,但从《牡丹亭》脱稿之日起,它就一直活跃于戏曲舞台上面,并还成为昆曲的经典保留剧目。这其中的缘由特别值得思考。晚明时代,是一个崇尚士大夫戏曲文化的时代,文人多逞才肆能,一时写剧成风。汤显祖才名闻于世,笔墨精妙卓绝,他的《牡淡亭》传奇一出世,便为当时文人所喜爱。同时,文人士大夫们还以各种方式进行改编,以期待能更好的搬演上戏曲舞台。这些《牡丹亭》的改编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促进了《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从晚明至今,四百年来《牡丹亭》盛传于昆曲舞台,在二十一世纪之交,更是掀起了《牡丹亭》的全本演出的热潮。在几个全本《牡丹亭》的制作版本中,由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本着对经典戏曲的现代传承,本着对青年戏曲演员和观众的培养,青春版《牡丹亭》在制作之中,有许多方面值得当前的戏曲界很好借鉴。 虽然汤显祖的《牡丹亭》被批评为不合曲律,但是,汤显祖本人是懂得音律的,对于戏曲舞台他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在汤氏的戏剧观念里面,作品的意、趣、神、色重于音律,因而不能为曲律所拘束。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一个诗意的情至世界,散发着不朽的魅力。明清时期的女性为之吸引,《牡丹亭》的闺阁传播很有特色。 戏曲的生命在于舞台,真正解决《牡丹亭》音乐上矛盾的是叶堂。他的《纳书盈曲谱》以声腔就字,在不损害原作意、趣、神、色的前提下,赋予了《牡丹亭》长久的舞台生命,最终实现了《牡丹亭》的文学性与演剧性的统一。《牡丹亭》的舞台传播的成功,是戏曲发展中的一个个案文化现象,也是明清传奇研究的独特个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82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第一章 《牡丹亭》不适合舞台搬演11-22
  • 第一节 《牡丹亭》传奇侥幸传于戏曲舞台11-13
  • 第二节 《牡丹亭》传奇不合舞台搬演法度13-22
  • 一、不合曲律14-16
  • 二、不协声腔16-17
  • 三、关目欠妥17-20
  • 四、文词过雅20-22
  • 第二章 《牡丹亭》的舞台传播状况22-43
  • 第一节 晚明的戏曲风习23-24
  • 第二节 明清时期《牡丹亭》的演出概况24-33
  • 一、家班演出26-30
  • 二、折子戏演出30-33
  • 第三节 近代以来《牡丹亭》的演出状况33-43
  • 第三章 《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原因43-56
  • 第一节 汤显祖的戏剧观43-48
  • 一、意趣重于曲律43-45
  • 二、诗意的情至世界45-48
  • 第二节 《牡丹亭》的案头传播48-51
  • 第三节 《纳书盈曲谱》的制定51-56
  • 结语56-58
  • 主要参考文献58-65
  • 附录一:经典现代化——谈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65-79
  • 附录二:早期《牡丹亭》的传播状况79-84
  • 后记8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省民;;对《牡丹亭》文本的传播学思考[J];当代戏剧;2007年01期

    2 费泳;《牡丹亭》二度创作赏鉴——沪、台、美三地《牡丹亭》演出之比较[J];东方艺术;2005年08期

    3 邹元江;明清思想启蒙的两难抉择——以汤显祖为研究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筱梅;;论明清时期《牡丹亭》的闺阁传播[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的历史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齐森华;;试论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江巨荣;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概述[J];上海戏剧;1999年10期

    8 邹元江;汤显祖的“意识境界”刍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王省民;;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J];戏剧文学;2007年01期

    10 华玮;论《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识[J];戏剧艺术;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 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福和;《纳书楹牡丹亭全谱》成因及特点分析[D];河北大学;200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吉志;六十多年来蒲松龄俚曲研究概述[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郑秀琴;;清代《聊斋志异》戏曲改编及其研究综述[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3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4 刘铭;;《金瓶梅》成书年代小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崔蕴华;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华汀汀;从父女矛盾看社会现实——对中外文学作品中不和谐的父女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纪广;;中国古代舞蹈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徐炼;;辛弃疾的马群[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许并生;;由德江傩戏论傩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中国民间小戏与西方音乐剧比较研究》用黄梅戏《天仙配》和音乐剧《猫》为例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正东;中国摔跤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阳;罗大佑歌词的文学与商业价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伍永晋;明清《西厢记》续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笑眉;悠悠黄梅[J];安徽新戏;2002年01期

    2 宋莉华;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J];北方论丛;2000年02期

    3 孙民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内部传播模式的思考[J];武陵学刊;1997年04期

    4 刘扬忠;20世纪中国散曲史研究与撰著评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黄金贵;古代传播词辨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张进德;20世纪金元词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查洪德;20世纪元诗研究概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李嘉球;论明清时期苏州梨园文化[J];史林;1998年03期

    9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的历史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郭英德;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J];求是学刊;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佳;盛唐诗歌的传播模式[D];河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选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8期

    2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选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2期

    3 刘淑丽;明清时期家班及职业戏班演出《牡丹亭》概况[J];艺术百家;2004年04期

    4 张立洁;“拯救昆曲,从《牡丹亭》开始”——访青春版《牡丹亭》作者、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J];三月风;2004年11期

    5 赵山林;《牡丹亭》的评点[J];艺术百家;1998年04期

    6 ;《牡丹亭》百家谈[J];上海戏剧;1999年10期

    7 彭奇志;今夜的寂寞如此美丽——新版昆剧《牡丹亭》欣赏[J];上海戏剧;1999年10期

    8 ;新观众眼里的新版《牡丹亭》[J];上海戏剧;1999年10期

    9 张兵,杨绪容;《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和局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翁国生;传统昆曲与现代戏剧的共融与嫁接 参加导演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感想和体会[J];中国戏剧;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辛;;城市和文学的关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2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祥麟;[N];天津日报;2005年

    2 靳飞;[N];光明日报;2011年

    3 记者 叶慧;[N];丽水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裕;[N];文汇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林瑞华;[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宁宗一;[N];光明日报;2005年

    7 傲腾 武少民;[N];人民日报;2005年

    8 宁宗一;[N];天津日报;2005年

    9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2010级研究生 付睿智;[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劼 黄初晨;[N];抚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莉;《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石岩;论舞台艺术的生产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3 栾英;《牡丹亭》英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赵征军;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梁晓萍;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季翠霞;阮大铖传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陈劲松;“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樨;《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D];苏州大学;2012年

    2 何晨杰;《牡丹亭》副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珊珊;民族舞剧《牡丹亭》舞蹈语汇创新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潘婷;《牡丹亭》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5 郑力元;诗性的迸发—《牡丹亭》创作精神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6 徐溯;《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7 李欢;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宦宗洁;昆曲《牡丹亭》表演艺术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3年

    10 曾创创;《牡丹亭》原著与“青春版”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牡丹亭》的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9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