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9 19:50

  本文选题: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 + 价值 ; 参考:《新疆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近年来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行关注,我国第一部获得重要奖项的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是2007年香港翡翠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该纪录片获得了亚太儿童权利奖。随后几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包括关注很多的社会热点问题,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客观也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进行了比较综合性的研究。本文除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作出一定的梳理与总结,还对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关注焦点、社会价值、存在的问题及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关注焦点是很接地气的,包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情感、监护人、教育情况的关注,对农村村干部、政府形象的关注,对农村乡风与传统习俗的关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缺少关爱的一个群体,留守老人也同样是缺少关怀的一个群体,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辈也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群体,他们很多人出去打工没有顾及好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没有费用寄回是常事,有的甚至出门打工十多年都没有音讯,夫妻间离异的情况很多,有的还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教育存在失衡问题,存在教学环境恶劣、教师的数量少且待遇不高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也必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前进而消失。民俗文化是先辈的智慧,是宝贵的民族记忆,是我们应当加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对民俗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民俗文化的渗透等原因,很多民俗文化都逐渐消亡了。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对这些问题都予以纪录,发挥了纪录历史的作用,作为日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参考文献。当然,纪录片价值不仅仅在于纪录,更大的价值在于给人们带来思考、反思,并去改变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是改变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命运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良好教材。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是近十来年的文化现象,其发展尚不成熟,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论文最后试图对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成功案例作出了初步的总结。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up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The first documentary about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hich was made by Hong Kong Jade TV Station in 2007, "caring for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on the Asia-Pacific Children's Rights Award. In the following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documentaries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mong which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works. These documentaries focus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cluding many hot social issues. Let us understand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a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re used in this paper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ocumentary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In ad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ocumentar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cus, social valu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ccessful case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documentari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s very approachable, includ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cern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the care of guardians and education, the concern about village cadres, the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ncern about rural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 concer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re a group lacking care, and the elderly are also lack of care, and the parent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also a group with many problems. Many of them go out to work without regard for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of good families. It is common for them to send back no fees. Some even go out to work for more than 10 years without any news. There are many divorces between couples, and some are headed for the road of illegal and criminal activiti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rural education, such as poor teaching environment, low number of teachers and low treatment. The phenomen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s a group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and this group must disappear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lklore culture is the wisdom of the forefathers, the precious national memory,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protec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impact on the folklore culture,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foreign culture into the folk culture, and so on, Many folk cultures are dying out. These problems are recorded in the documentari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hich play a historical role and serve as references with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the future. Of course, documentary value lies not only in records, but also in bringing people thinking, reflecting, and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The documentary film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he fate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also a good teaching mater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As the documentary on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ts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and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ploration. Finally,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ocumentary work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ccessful cases.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52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952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