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改编剧本》中的反身性策略

发布时间:2018-06-15 03:38

  本文选题:改编剧本 + 拉罗 ; 参考:《电影评介》2017年01期


【摘要】:正柏格森认为,我们不能感知整个事物或者全部画面,我们的感知总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信仰和心理需求感知与我们有关的或者引起我们兴趣的部分。[1]在德勒兹建构的感知—运动模式中,人类的感知是受限制和影响的。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事物,这不仅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也取决于外界对我们感知的重塑。正如福柯通过解构主体,借用了海德格尔的限定性分析,从而指出主体的存在
[Abstract]:Bergson believes that we cannot perceive the whole thing or the whole picture, that our perception is always incomplete, that we can only act on the basis of our economic interests. Ideological belief and percep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that are relevant to or interested in us. [1] in the perceptual-motor model constructed by Deleuze, human perception is limited and influenced. Our inability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ings depends not only on our own limitations, but also on the remodeling of our perception by the outside world. Just as Foucault used Heidegger's limited analysis to point out the existence of the subject by deconstructing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系;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素丽;“改编”的生存与生存的“改编”:《改编剧本》[J];当代电影;2004年03期

2 妥玉娟;;浅析电影《改编剧本》中的解构策略[J];电影评介;2011年24期

3 邱玉贵;;编剧的故事——浅谈《改编剧本》[J];青年文学家;2009年14期

4 焦菊隐;和青年作家谈小说改编剧本[J];剧本;1958年07期

5 ;改编剧本[J];电影画刊;2003年02期

6 蒋陈光;理想与现实的互动——对《改编剧本》的另类解读[J];世界电影;2004年04期

7 马真;;马真读碟[J];世界文化;2006年11期

8 ;最新电影原声唱片[J];电影评介;2003年04期

9 珍珠;游戏改编剧本[J];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4年10期

10 肖罕;王莹;;成为查理·考夫曼——从电影《改编剧本》谈剧本的诞生[J];大众文艺;2012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杨雪;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N];人民政协报;2012年

2 吕传彬;电影和原著[N];江西日报;2014年

3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兴东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乔燕冰;电影要骑着文学这只“鹅”才能飞翔[N];中国艺术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霆钧;这部喜剧“荒诞”但不“浮夸”[N];中国电影报;2012年

5 柳青;电影,依附文学还是塑造文学?[N];文汇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何晓诗;聚思传媒董事总经理李庆:创新领跑中国电影娱乐整合营销[N];中国电影报;2012年



本文编号:2020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20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