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交通大学》 2013年
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
黄苑琳
【摘要】:近年来,进口片商在华的战略已由单纯的电影产品输出,升级到制造基地的整体前移。中国国内电影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冲击,而且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多年不容乐观,中西电影进入前所未有的真刀真枪的残酷较量。中国开始面临电影如何征服本土和冲出国门的双重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诸如人们已经反复探讨的故事内容的创新性弱、国产片创制受到的多重限制,如题材限制、成本限制、制度限制等等,但这些需要时间来解决的“宏大的”、其中有些是电影人无法驾驭的问题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本文的论域限定在中国电影艺术本身,更具体说,是中国电影人可驾驭的“表演艺术真实性”问题,对此,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关系的“微表情”理论是一个可以借用的理论工具。这一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目前更多应用于有关人的行为分析,“非语言交流”,以及刑事案侦工作等的研究,还少有涉及电影表演艺术本身。 笔者认为,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在艺术真实性方面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是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点是电影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传播和实现人物角色与观众内心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在一定度上影响着一部影片的质量和发展空间,其中,微表情是电影“真实性”表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在一部影片中所占比例以及运用的合理性也与影片的艺术水准和传播力度有密切关联。以微表情理论来探讨分析电影艺术真实性问题可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视觉。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微表情呈现规律,联系巴赞关于电影“纪实性”、“现实主义”以及“电影真实性”理论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理论等,阐释微表情与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的辩证关系,解读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并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对比分析国内外具代表性影片在微表情应用方面的不足与成就,尝试解读中国在此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提出改良对策,抛砖引玉,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首伦;;电影微相表演初探[J];当代电影;2009年11期
2 唐味歧;;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不完全统计[J];电影世界;2007年Z1期
3 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年03期
4 张冰洁;;浅析斯坦尼“体验派”与美国“方法派”的异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李春娟 ,魏民;论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沟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赵健;赵宁宇;;重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J];当代电影;2009年11期
7 贾磊磊;;论常规电影的真实性[J];电影通讯;1989年07期
8 邹晓晓;刘丹凌;;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困境与策略[J];媒体时代;2012年04期
9 颜兵;运用非语言符号强调和深化电视新闻主题[J];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10 徐博;;审美与否定性——试析《文化的肯定性质》[J];理论界;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2 宋格兰;;手势语在金融期货交易中的使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胡新颖;;利用非语言交际手段 提高外语教学质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杨洪玉;;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语用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陈姮;;高职秘书人才培养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途径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杨丹妮;论推销人员的印象整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范运祥;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范运祥;马卫平;;论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杨丹妮;论推销人员印象管理的外在整饰[J];商业研究;2005年12期
10 金小梅;;析语空的交际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张硕果;论上海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化(1949-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任宁;影像都市—中国大陆电影中的城市(1949-1966)[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7 吴爱荣;文学作品中伴随语言手段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许海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文学研究(1990-2005)[D];苏州大学;2009年
9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康庄;唐五代禅宗非言语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昭;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时空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海燕;非言语交际手段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丽媛;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丽红;城市老年人代际传播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张瑞;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口碑营销[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6 陈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颜晓东;高中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姗;平面设计中的手形符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邰丽红;中蒙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韩志刚;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远婴;电影的自觉——新时期电影创作回顾[J];当代电影;1986年06期
2 钟大丰;中国电影理论面临的困境[J];当代电影;1988年02期
3 李陀;“看不见的手”——谈电影批评与深层文化心理[J];当代电影;1988年04期
4 姚晓濛;阐释巴赞[J];当代电影;1989年05期
5 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年04期
6 钱庆国;新中国抗战题材电影故事片形态演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周菁;;论《2012》隐含的“走出去”策略及启示[J];艺术评论;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岗;人和城市:一股新的审美思潮——对一种电影现象的美学思考[J];电影评介;1989年02期
2 王贝;;从中国电影的发展看其在对外交流中的定位[J];电影文学;2011年11期
3 刘荃;论中国电影的本土情结[J];电影艺术;2003年06期
4 陈阳;给电影一个多元艺术世界——兼评一种理论的替代和一种传统的沉寂[J];文艺评论;2005年05期
5 徐维光;;新书简介[J];电影艺术;1987年03期
6 钱国民;;一个重要的电影流派[J];电影新作;1993年03期
7 宋懿;中国电影:摆脱怀旧情结[J];电影评介;1997年05期
8 史可扬;;“另类”和“传统”——张扬电影的美学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何茂林;;缘[J];电影文学;2000年05期
10 尹鸿;;探索商业与美学的平衡——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备忘[J];当代电影;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诗兵;;略谈谢添塑造的形象[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2 李枫;刘昭;张立丹;;艺术想象力与《电影艺术与欣赏》课的多媒体运用——大庆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电影艺术与欣赏>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发与研究》编号YGH024[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邵牧君;;为本色表演正名[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4 贾冀川;;“五四”精神与八十年代中国电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印质明;;搞一个精神大排档[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7 钱广贵;;从《红高粱》到《黄金甲》——张艺谋的“灿烂”与“泛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九讲 欣赏几部由小说拍成的电影[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9 郝冰;鲍玉珩;张一平;;好莱坞电影特技:传统与发展[A];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振华;秦玉兰;;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呈祥;[N];人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冠一 于雁宾;[N];吉林日报;2006年
3 实习记者 杜思梦;[N];中国电影报;2009年
4 棒棒;[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5 孙琪;[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赵宇清;[N];黑龙江日报;2005年
7 贾磊磊;[N];文艺报;2003年
8 ;[N];南方日报;2007年
9 何一薇;[N];中国艺术报;2002年
10 本报通讯员;[N];楚雄日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源;影视艺术传播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2 刘阳;困境中的突围[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大慰;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邹建;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7 杨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袁智忠;新时期影视作品道德价值取向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兵;论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D];山东大学;2007年
2 黄苑琳;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孙丽芳;全感知的新媒体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2年
4 刘双;电影艺术中中国元素的符号性及其精神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觐恺;朴赞郁电影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冯岭;后现代冲击下的中国当代电影[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钟超超;电影艺术中听觉的空间感塑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桑耘;电影艺术外化人物心灵的路径与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干小倩;审美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服饰[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俨;电影“蒙太奇”于商业步行空间初探[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