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远去的风景:再读“第六代”

发布时间:2019-05-17 07:10
【摘要】:作为中国影坛断代中最年轻的一代,“第六代”电影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90年代中期开始便成为了电影理论界和大众话语中的焦点话题,这些讨论涉及“第六代”的艺术风格、美学纲领、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但由于“第六代”导演与他们的创作一直以来都在发展变化,经历了前后几个阶段,因此相关的探讨大多也处在一种动态观察之中。在这些探讨中,有些关于“第六代”的概念和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稍显陈旧,有必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梳理。本文就将针对以往“第六代”电影研究中热门的一些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并在当今视野下尝试进行新的分析和解读,力求为“第六代”研究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远去的形象”一节着重梳理“第六代”这一概念的能指和所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本体和研究史的反思提出“第六代”的实际内涵和可能范围,以此确认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论述思路。“远去的声音”、“远去的真实”和“远去的身份”三节分别从“摇滚”意象的渗入、“真实”的独特追求和“东方主义困境”三个维度探讨“第六代”的主要特色及其得失。希望通过这些探究有助于将“第六代”的研究引向深入。
[Abstract]:As the youngest generation in the Chinese film world, 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makers and their work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film theorists and public discourse since the mid-1990s. These discussions involve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Aesthetic program,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deology, etc., but because the "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s and their creation have been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all the time, they have gone through several stages. Therefore, most of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are also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 observation. In these discussions, some concepts and views on the "sixth generation" seem to be a little old today,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and sort out.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some hot topics in the previous "sixth generation" film research, and try to make a new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current field of vision. Strive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section of "distant Image" focuses on combing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ixth gen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actual connotation and possible scope of "sixth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 Noumenon and the research history.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and its discussion ideas. The three sections of "distant voice", "distant truth" and "distant identity" discus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ock and roll" image, the unique pursuit of "reality" and the "Orientalism dilemma", respectively. It is hoped that these explorations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成;东方主义的全球扩散与再生产——兼谈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汪幼枫;;超越东方主义[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罗义华;邹建军;;寻找东方主义:当代中国美华文学研究的文化症结——以哈金研究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3期

4 邬晓丽;;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与东方主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安晓阳;谈反东方文化的“东方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7 杜文钿,商友仁;要正确对待文化中的“东方主义”[J];学习与探索;1997年03期

8 孙红林;;《美国与中国》中的东方主义[J];文教资料;2009年07期

9 朱利民;;重新审视“东方主义”理论及其实践[J];青年文学家;2013年18期

10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 ,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天涯;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对话还是对峙?[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2 张兴成;;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3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7 卫景宜;;美国早期华人英语写作与“反话语”[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捷;用一种东方主义反对另一种东方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水电环境论之“东方主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思郁 书评人;东方主义的理论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刘伟杰;人居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祝勇;“另外”一个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姜玉琴 乔国强;葛浩文的“东方主义”文学翻译观[N];文学报;2014年

8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陆昀;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中国建筑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佳寒;“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楠;哈金笔下东方主义话语的呈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杨;哈金《等待》中的东方主义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董欢;迎合、解构与超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明明;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矫尉蓉;颠覆与重构-《玉牡丹》中的加拿大华裔形象解读[D];吉林大学;2016年

6 谭逸辰;远去的风景:再读“第六代”[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董静怡;论欧美新移民女作家书写的“自我东方主义”现象[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杨雪;东方主义在《中国佬》中的彰显与消解[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欣;从“土生族”的东方主义到“新移民”的反东方主义[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10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8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478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