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阈中的“抗日神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0 08:14
【摘要】:随着新世纪以来抗日剧的热播,参差不齐的同类题材频繁出现,2012—2013年抗日剧呈现一种井喷式的爆发,“抗日神剧”顿时成为热议的焦点。本文从当下热门的“抗日神剧”入手,借助消费文化理论,从四个方面力图对“抗日神剧”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力求达到点与面、史和论的结合。 在对抗日剧的发展做完整的概括整理的基础上,梳理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并着重提出“抗日神剧”的概念。通过消费文化与后现代的结合,分析了“抗日神剧”之“神”的特征,阐述了“抗日神剧”如何运用后现代的戏仿、颠覆、拼贴、解构手法突出自身特征,揭开了“抗日神剧”的雷人面纱,展现了一个狂欢式的娱乐文化。接着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抗日神剧”异质化产生的可能,消费文化重要影响,收视率的杠杆作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以及大量工业化的生产都为大量“抗日神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最后,再次回到“抗日神剧”本身,分析在消费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对扭曲的民族情绪、历史感的消解、受众“主体性”的遮蔽,以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总之,本文置于消费文化下重点剖析“抗日神剧”之“神”,资本与权力的双重运作、工业化生产,更完整地了解抗日剧的异质化。指出狭隘的民族情绪加速“抗日神剧”偏离理性,一味的为了娱乐而娱乐,将娱乐变成了“愚”乐,不重视其内在的品质和价值,抗日剧经典将不复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5
本文编号:2520764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婷;付会敏;;宏大叙事的个体性超越: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成功转向——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例[J];当代电影;2010年08期
2 石长顺;向培凤;;电视新闻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J];电视研究;2009年02期
3 王灵丽;;网络时代的新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读解[J];电影评介;2007年05期
4 周佩捚;余庆东;;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5 竭国全;康宁;;电影《集结号》中的爱国主义刍议[J];大舞台;2013年06期
6 陈阳;电视剧生产的话语立场及其类型化发展[J];江汉论坛;2004年05期
7 王宗峰;;现代性的困惑——消费主义逻辑下的“红色经典”电视剧生产[J];学理论;2011年03期
8 郭剑敏;;后革命时代对“红色经典”的解码式阅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钱燕妮;;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规制[J];新闻世界;2011年01期
10 杨剑龙;王童;;论后革命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类型[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520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52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