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符号学视角下新旧《纸牌屋》媒体形象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0:10

  本文关键词:符号学视角下新旧《纸牌屋》媒体形象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的自制政治剧《纸牌屋》自2013年开播以来就十分火热,事实上,它改编自1990年BBC拍摄的同名剧。Netflix的《纸牌屋》保留了BBC版大量的故事桥段、拍摄手法,但这两部相隔约20年的作品无疑有着很多不同,而其中,有关媒体的叙事和媒体形象塑造方面的差异是十分突出的。以往对翻拍现象研究很多,但多集中于解决“翻拍热”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效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而对翻拍剧之间的具体不同的内容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虽然媒体一直是银幕曝光率极高的行业,但是有关银屏上媒体形象研究的文献并不丰富,有的多偏向于影评类的文章,多反思性的思考,而专业角度的研究类文章缺乏。本文便是将这二者结合,着重考查翻拍剧和原版之间对媒体形象呈现的差异。两部影视剧的第一季,讲述媒体的那部分故事主要围绕着作为媒体人的女记者这样一条线索叙事,通过讲述的女记者自己以及其与剧中其他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两部剧分别向观众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媒介环境。那么,两部剧中的女记者形象具体有哪些不同?影片对跟该形象相关的整个媒介环境的呈现又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都是如何体现出这来的?又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两部影片不同的呈现呢?在这些便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研究的主体部分大致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故事介绍和文本选择”主要是对两部《纸牌屋》的整体介绍,并从中抽取出“媒体”这一条线索以便下文进行重点分析。在这一部分中,首先总括性地介绍两部剧的大致内容、拍摄背景等,接着分别分析两部作品的叙述者和受述者。然后通过使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方法分析出《纸牌屋》整部剧的意义内涵及主要角色在意义方阵中所处位置。基于该分析,单独抽取出影片中有关媒体角色的叙事,选择两部作品中媒体部分的核心人物——女记者的叙事线索,时间从其最开始的出场直到最后的死亡,内容包括关于女记者个人、同事、所处的媒体机构、环境以及她与政治人物的互动关系等所有的故事。第二章是对上文抽取的媒体女记者这一条线索进行具体的符号学分析。借用叙事符号学的思想,这部分分别从故事之“事”、故事之“人”和故事中的“空间”三部分着手,比较两种文本有关媒体部分的叙事差异。第二章的分析基本基于故事情节和体现故事情节的人物对白,但不同于小说等文字艺术,影视作品是一种多模态的话语艺术,其刻画人物和体现意义的手段十分丰富。因此,第三章从两部影视剧的诸多语义段中,选择几对情节类似的片段,分别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考查两部剧是如何利用图像、声音等诸多手段体现各自的意义。第四章是在上两部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这一章将所选线索涉及到的有关媒体内容的不同分为四大部分,媒介技术、媒体机构、媒体人以及媒体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从这四个角度总结两部影片中媒体形象的差异。接着尝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从传播技术的时代变迁、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导演个人风格以及文本篇幅限制这三个角度分析以上诸多不同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纸牌屋 媒体形象 符号学 多模态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3
  • 一、选题来源10-11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2-21
  • (一) 对《纸牌屋》的研究12-17
  • (二) 媒体角色银屏建构研究17-18
  • (三) 翻拍现象的研究18-20
  • (四) 相关研究述评20-21
  • 四、研究方法21-22
  • 五、创新之处22-23
  • 第一章 故事介绍和文本选择23-36
  • 一、关于两部《纸牌屋》的介绍23-24
  • 二、谁在说,谁在看——故事的叙述者和受述者24-26
  • 三、说什么——《纸牌屋》的叙事逻辑和深层结构26-32
  • 四、文本选择——以媒体线索为研究视角32-36
  • 第二章 两种文本媒体线索的符号学分析36-61
  • 一、故事的段落及情节的转化——关注故事之“事”36-46
  • (一) 语义段分析36-45
  • (二) 情节“转化”的节点45-46
  • 二、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关注故事之“人”46-53
  • (一) 新闻道德与利益的博弈——BBC版媒体人角色内涵与关系47-49
  • (二) 革新还是守旧?——Netflix版媒体人角色内涵与关系49-51
  • (三) 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媒体人形象的嬗变51-53
  • 三、“循规蹈矩”与“崇尚自由”——关注故事之“空间”53-61
  • (一)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媒体办公空间比较53-56
  • (二) “温馨讲究”与“凌乱随意”——女记者居住空间比较56-59
  • (三) 从“循规蹈矩”到“崇尚自由”——媒体叙事空间的转变59-61
  • 第三章 关键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关注叙事之“法”61-81
  • 一、BBC版本《纸牌屋》关键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63-71
  • (一) 场景1:女记者马蒂第一次上门找男主人公63-66
  • (二) 场景2:马蒂第一次与男主人公发生关系66-69
  • (三) 场景3:马蒂找男主人公对峙被杀69-71
  • 二、Netflix版本《纸牌屋》关键场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71-77
  • (一) 场景1:女记者佐伊第一次上门找男主人公71-74
  • (二) 场景2:佐伊第一次与男主人公发生关系74-75
  • (三) 场景3:弗兰克杀害佐伊75-77
  • 三、两部剧话语意义建构的分析与比较77-81
  • (一) 镜头暗示的意义差异78-79
  • (二) 声音功能的不同侧重79
  • (三) 人物特征的两类塑造79-81
  • 第四章 媒体形象呈现差异及原因探寻81-93
  • 一、媒体形象呈现的差异81-87
  • (一) 媒介技术的不同: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时代81-83
  • (二) 媒体机构的区别:新闻自由的“背离”与“实现”83-85
  • (三) 媒体人的差异:新闻“理想主义者”与“不择手段者”85-86
  • (四) 媒体与政治关系的异同:“忠诚的盟友”与“危险的交易”86-87
  • 二、媒介形象呈现差异的原因87-93
  • (一) 传播技术的时代变迁88-90
  • (二) 政治、媒体、文化背景的差异90-91
  • (三) 导演风格不同及文本篇幅限制91-93
  • 结语93-95
  • 参考文献95-99
  • 致谢99-10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盛龙;;《倩女幽魂》:新旧版本比较谈[J];东南传播;2011年10期

2 韩景芳;;《晚安,好运》:美国新闻记者与麦卡锡斗争的历史纪录[J];电影文学;2009年21期

3 吴泓缈;《结构语义学》的启示[J];法国研究;1999年01期

4 王利丽;董丽雅;;美剧翻拍英剧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14年11期

5 梅辰;;读图与接受:《罗拉快跑》表意系统的符号学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康建伟;;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梁春光;;英美媒体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1年09期

8 李战子;向平;;当代中国新话语之一——《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巴赫金式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薛莹;;从格雷马斯叙事学视角解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J];文教资料;201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电勇;论我国现代传媒的政治功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莹莹;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徐君;消费时代经典名著翻拍的问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4 黄婷玉;新媒体政治传播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5 王晓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符号学视角下新旧《纸牌屋》媒体形象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0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e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