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美学经济时代非遗影像审美探析

发布时间:2020-04-02 13:23
【摘要】:美学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非遗及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非遗影像的审美转型。但转型并不意味着否定早期以影像志记录手法为主的非遗影像,比如,对非遗有关元素、非遗传承人及非遗存在空间等内容做系统性、整体性采撷的记录影像。非遗影像的审美转型建立在非遗影像库记录与保护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政府及民间相关影视制作组织开始更多的关注非遗及其文化的开发与再创作,通过电影、纪录片、真人秀等影视类型满足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审美需求,非遗影像逐渐进入大众审美视野。其时代使命经从单纯的抢救式影像记录,发展为审美性与经济性交融的面向大众的多元影像表达。美学经济时代背景下,非遗的影像化进程通过审美娱乐化、审美消费化重构与包装,不断涌现出以影像加乘产业及产业助催影像的多样态开发模式。在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非遗影像的美学经济特性凸显,具体表现为非遗影像的新媒介美学特性和非遗影像于产业平台的审美消费性。而民族审美性的嵌入、主旋律审美情怀的支撑以及生态美情怀的有效对接,一同构成了新时代非遗影像创作中的审美情怀。通过《关于国内非遗影像审美的调查报告》,可以了解到美学经济时代非遗影像受众的基本审美期待,一是期待回归真实,渴望探索未知存在的本真体验,二是期待自发的情感介入,可以在非遗影像的戏剧性创作部分获得饱满的情感参与。针对新时代非遗影像出现的审美困境,包括在大众审美活动中形成高热却短暂的审美消费力以及非遗影像内部元素的偏异与泛用导致的大众审美乏力,需要从审美价值与消费体验两个层面为非遗影像在新时代的活力发展提供一些借鉴。面向美学经济时代,为寻求非遗及非遗影像的动态可持续发展,非遗相关影视工作者或非遗产业支持组织需要关注非遗影像的审美价值,开创并利用好非遗影像原创IP;进一步重视大众审美消费体验,增强非遗影像的产业配合力度。新时代的非遗影像以社会热点为带动,以话题讨论与情感参与为链接,通过创意解构非遗文化进入到影视大市场。非遗经由影像内外的产业互动,实现跨界融合与品牌运作,最终形成互通互补的非遗生态圈。美学经济时代,全新的非遗影像发展形态,对活态留存非遗文化和彰显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

示意图,被调查者,年龄结构,示意图


图 1-1 被调查者年龄结构示意图在年龄分布上,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适性,因此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为、90 后、95 后以上具有独立审美价值观的非遗影像审美主力军。其中 2之间的年轻人占总样本数的 48%,30-40 岁、20 岁以下分别占样本数的 20

示意图,学历结构,被调查者,示意图


图 1-2 被调查者学历结构示意图在学历分布方面,由于非遗类影视作品是面向全民大众的,对于观众的知识并没有特别限制。因此,,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也因此具有广泛性。如图 1。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2;J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奎;;论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电影文学;2012年14期

2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年01期

3 童庆炳;“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J];人文杂志;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

2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张公善;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郝云慧;审美经济视角下的电影衍生品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2 张逸;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唐恬;美学经济视野下惠山泥人当代传承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4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鹏;美学经济时代的传统新生与设计加值[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孟晓琪;西部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功能[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12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12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