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生代”电影成长于互联网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对其背景与生产环境的考量必不可少。在本章中主要从国家政策导向以及“互联网+”革新技术的生产环境等宏观背景下,对“网生代”电影发展现状做出简要阐述。主要从二方面入手,第一,从国家政策与互联网应用技术生产环境纵观“网生代”电影的成长之路;第二,电影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放眼“互联网+电影”跨界融合的产业动态下,互联网电影公司积极布局生态产业链的电影格局为“网生代”电影的市场、制作、宣传发行以及受众等产业环节带来变革。“互联网+电影”作为“通用技术+产业经济”新兴范式代表,对国内传统电影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网生代”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受众群体,受众主体的改变相应的带来了网络叙事风格上的变化,其重点体现在电影叙事与美学上的变化。“网生代”电影叙事特点也极大程度上了反映了当下新型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念变化,所以要想窥探新一代受众的审美心理诉求,就势必得深入“网生代”电影文本叙事当中。这二章第一节主要以“网生代”电影为叙事文本参照,从叙事手法、叙事逻辑、叙事风格三方面着手浅析“网生代”电影的叙事特点,第二节则将“网生代”电影叙事特点中的跨媒介叙事单列一节,以跨媒介叙事内容开发模式为视角,探讨电影文本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受众在“网生”电影跨媒介叙事过程中的参与性,为下一章的“网生代”电影的受众分析做好铺垫。第三章将焦点放置在受众这一群体上,这一章主要分为三大节进行论述,第一节主要囊括三方面,一方面集中从现今媒介融合的文化背景下对受众角色观念的衍变进行探讨,受众观念正从单一到多维度集体转型。另一方面则以社会学为视角,分别从受众观影行为,粉丝、女性目标受众等对受众群体进行分类,重点探讨“小妞电影”在“网生代”电影市场中凸显的话语权利,从而来审视性别与目标受众接受在“网生代”电影中的类型成长,第二节则对受众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进行两方面阐述,亦在表明受众媒介使用话语是建立在受众本位与受众认知上的,并且表明受众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社会语境的不可忽视性。第三节主要从“网生代”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分析,以受众“网生代”电影接受类型的偏好入手继而观照“网生代”电影中的“粉丝”受众的接受动机,由表及里。在最后一章结合章前对“网生代”电影碎片化、零散化的叙事特点的分析着手,进一步从“网生代”电影叙事与受众策略两个研究角度进行审视,对满足“网生代”受众心理的叙事策略与受众策略继续理性分析。电影的故事内容以及创作思想是主导国产电影成长之路的核心,第一节主要从叙事策略入手,以叙事题材与内容两方面解决“网生代”电影在叙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则主要以受众定位与受众发展策略视角切入,从“网生代”受众的消费与审美心理为参照对受众如何理性接受“网生代”电影做出应对策略。
【图文】:
图S:中国两民舰拥和互暇两普及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光;;“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J];当代电影;2015年12期
2 刘庆振;;“互联网+”语境下的技术变革、范式转换与电影产业转型[J];电影评介;2015年22期
3 尹鸿;王旭东;陈洪伟;冯斯亮;;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年09期
4 战迪;;从文艺作者到产品经理——“网生代”导演群体的文化转型刍论[J];文艺争鸣;2015年08期
5 饶曙光;鲜佳;;“互联网+”与中国电影格局的提升[J];当代电影;2015年07期
6 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2014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5年03期
7 刘佳;;“网生代”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研讨”学术活动综述[J];当代电影;2014年12期
8 尹鸿;朱辉龙;王旭东;朱晓敏;;“网生代”电影与互联网[J];当代电影;2014年11期
9 杜思梦;林琳;;“网生代”电影与电影生产方式——“互联网与电影产业高峰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14年09期
10 向勇;刘静;;电影类型与受众接受——2012年电影受众接受实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饶曙光;;互联网、大数据与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换代[N];中国艺术报;2015年
2 尹鸿;;“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2014年
3 尹鸿;;应从市场繁荣走向创作繁荣[N];人民日报;2014年
4 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瑾;游戏化与“网生代”电影消费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2 陈炜中;中国网生代导演整合营销传播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3 鲁锐;国产“网生代”电影传播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丁云霏;“网生代”电影的“逆袭”叙事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
本文编号:
2613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1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