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僵尸电影研究(1980-1990)
本文关键词:香港僵尸电影研究(1980-199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香港因其独特的历史时期,影响了港人对传统文化固守还是对西方文化继承这个议题的思考。因此香港电影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最有本土特色的影片——僵尸片。香港僵尸电影是香港电影的次文化类型,在香港电影的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其中独特的僵尸形象更是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特色。香港僵尸片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好莱坞经典大叙事模式。这是大多数电影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模式。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模式让故事整体情节流畅,高潮迭起。多种叙事视点并存,丰富观众的感官。封闭式的大团圆结局体现了中国追求完满的思想。商业价值作为评判标准让香港僵尸片的叙事策略自由而多变。电影是视与听结合的艺术,画面与声音就是电影的语言。香港僵尸电影极其善于通过运动镜头来塑造氛围,感染观众的情绪,色彩也蕴涵着创作者意识的表征。声音的运用不仅将突出了人物的特征还成为制造气氛的重要手段。影视作品当中的叙事环境是现实社会的产物,是生活中人物关系、道德信仰和文化内涵的反映。它的故事源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与社会意识。香港僵尸片依据社会文化创造出的人物形象,在讲述故事时运用喜剧手段将伦理诉求和教化功能隐含其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香港僵尸片应该以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港式喜剧来塑造电影的底蕴,运用现代拍摄手法和特效突出视觉效果。不断的创新,将本土特色发挥到极致。这才是香港僵尸片未来最佳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香港僵尸电影 叙事特色 视听艺术 文化呈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5
- 第一章 香港僵尸片的定义和分期15-21
- 1.1 香港僵尸电影的定义15-16
- 1.2 香港僵尸电影发展16-21
- 第二章 香港僵尸片的叙事特色21-31
- 2.1 叙事结构21-25
- 2.1.1 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模式21-23
- 2.1.2 多种叙事视点并存23-24
- 2.1.3 封闭式的大团圆结局24-25
- 2.2 叙事策略的变化25-31
- 2.2.1 叙事环境 ——民国乡镇到现代都市25-26
- 2.2.2 叙事主体 —以男性为中心到女性为中心26-28
- 2.2.3 叙事模式 ——二元对立到对立模糊化28-31
- 第三章 香港僵尸片的视听艺术31-35
- 3.1“视”—— 丰富的表现性视觉艺术31-33
- 3.1.1 运动镜头与心理情绪31-32
- 3.1.2 色彩营造与表达32-33
- 3.2“听”—— 独具特色的听觉艺术33-35
- 3.2.1 奇特有趣的音乐33-34
- 3.2.2 音响的运用34-35
- 第四章 香港僵尸片的文化表象35-41
- 4.1 人物形象的塑造:英雄与反派35-36
- 4.2 文化诉求:伦理的坚守和教化功能36-38
- 4.3 喜剧元素:消解和杂糅38-41
- 结语 香港僵尸片的未来发展方向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7
- 附件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7-49
- 附件B:香港僵尸电影上映时间表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咏;网络时代的电影与电影中的网络[J];电影艺术;2001年02期
2 鲍·瓦特逊,徐建生,李鸿祥;品位无可争辩:图利电影与电影理论的局限[J];世界电影;2001年02期
3 龙熙芳;电影诞生历险记[J];桌面出版与设计;2001年03期
4 王达成;数字电影[J];影像技术;2002年01期
5 陆孝修;非洲电影概况[J];当代电影;2003年04期
6 白木 ,子荫;电影史话:第一次活动照相[J];影视技术;2003年06期
7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电视技术;2003年11期
9 崔斌箴;整体电影史观的兴起与评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栩翔;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电影[J];现代显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褚慧 黄婉琪 本报记者 李湘萍;电影,原来也可以阅读[N];广西日报;2004年
2 赵军;聪明和不聪明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4年
3 谢其章;70年前曾有过的“电影杂志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陈扬渲;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芳;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3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7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8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雯;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谢丽佳;图片电影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燕燕;电影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晓东;生态电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洪启龙;“生活的发现”:从现实走向“极简”的银幕哲思[D];西南大学;2015年
8 邓延庆;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罗婧婷;中国内地小妞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袁凌轩;中国续集电影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香港僵尸电影研究(1980-199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