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21:48
【摘要】:影视和文学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几乎伴随着整个影视的发展史,而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选择。《雷雨》是目前改编次数最多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从剧本诞生之初一直到新世纪,都有不同的导演尝试对它进行改编。在对话剧《雷雨》的影视改编成果梳理后,本文将重点对1984年孙道临导演的同名电影和1996年李少红导演的同名电视剧进行详细的分析。 全文分为绪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话剧《雷雨》的影视改编历程,并对话剧《雷雨》改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分析电影《雷雨》的改编,主要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效果、电影对原作的解读、电影改编的时代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电影《雷雨》在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中缺乏电影意识,没有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而电影大量情节的删减不仅使原作的时空距离消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趋于表层化,而在时代性上,电影的主题体现出了一定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完全符合八十年代所崇尚的精英文化的特点。第二章,分析电视剧《雷雨》的改编,主要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效果、电视剧对原作的解读、电视剧改编的时代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电视剧《雷雨》充分利用了影视语言在叙事上的优势,不仅把文学语言很好的转换成了声画艺术,而且很好的利用了电视剧叙事上优势对原作进行了时空扩展,但是在对原作情节的扩充和改编上有失客观和真实,甚至违背了曹禺的本意,此外,电视剧《雷雨》还表现出了90年代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和女性意识。第三章则是以话剧《雷雨》和曹禺的其它话剧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从影视艺术的审美规律上和原著的思想内容上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话剧改编应该遵循的影视改编规律。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经典话剧作品的影视改编的规律,在影视改编中既要忠实于影视艺术的审美规律,又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如主题、人物、情节。只有同时把握好这两点,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改编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3;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新岸;《雷雨》新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温儒敏;《雷雨》的主人公是谁?——北大中文系学生试卷的观点举要[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3 吕效平;论“新版”《雷雨》[J];戏剧艺术;1994年04期

4 徐安辉;非理性生命律动的理性审视——《雷雨》的另一种解读[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5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陈汉元 ,黄庆元;孤独的我——电视连续剧《雷雨》片头曲[J];音乐天地;1997年05期

7 王玉屏;《雷雨》人物塑造得失探源[J];社会科学家;1999年S1期

8 郭青,刘均余;蘩漪:悲剧人生[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李晓东;论《雷雨》的“误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0 解德枫;通俗与先锋孪生 批判与冥想交织——《雷雨》戏剧形态的丰富性[J];南都学坛;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宏大;;试谈《雷雨》中的人物语言[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朱栋霖;;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纪念曹禺百年诞辰[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3 王晓鹰;;没有鲁大海的《雷雨》[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4 徐洁;;看《雷雨》中鲁侍萍对话语言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万方;;他的一生和戏剧紧紧连在一起[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6 王长缨;;周朴园形象新论——兼论《雷雨》社会价值的深层次体现[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高浦棠;;命运·天意·上帝——《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破译[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万黛;万昭;;珍爱与痛惜[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9 陈希;;从周朴园形象的演出看《雷雨》的创作本意[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宋宝珍;;新世纪曹禺名作剧场呈现特征述略[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天然;新版《雷雨》 唤醒大连话剧[N];大连日报;2010年

2 刘平;《雷雨》:话剧成熟期的演出“风波”[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徐世丕;看不够说不尽的《雷雨》[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周小燕;《雷雨》:一部优秀的民族原创歌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朱栋霖;夜读《雷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记者 刘守序;《雷雨》的天空[N];金融时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晓林 实习生 王文聚;《雷雨》首演应在济南[N];济南日报;2011年

8 解玺璋;当《雷雨》第三次袭来[N];文艺报;2004年

9 杨胜生;《雷雨》第三版受到肯定 “嫡传弟子说”引发争议[N];中国文化报;2004年

10 刘丁香;《雷雨》:引人进入更宽阔的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裴氏翠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文正;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4 杨洁;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振翔;《雷雨》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广涛;借鉴与转化:《雷雨》与古希腊悲剧范式的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硕炜;《雷雨》的影视改编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赵晓燕;曹禺话剧《雷雨》的话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何冰;情态与《雷雨》中的戏剧冲突[D];重庆大学;2004年

6 蔡永忠;论《雷雨》中蘩漪性格塑造的不足[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曹禹的《雷雨》二者之对比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饶文凤;原罪、本罪、博爱与世俗人性[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苹;《雷雨》语气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与《雷雨》悲剧观之比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9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89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