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解说词应用研究
【学位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952
【部分图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被要求诠释,就尤为需要解说词在影像的表达中起到串联线索,组接镜头和完整叙事的作用。“从总体上看,纪录片是叙事思维的结果。叙事过程中,事件的选取、情节的走向、叙述的语气、组织事件的方式、意象的确定、核心情节的突现、叙事者的意识形态背景所有这一切形式上的选择和表现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都对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①其次,创作者的叙事思维作为“非遗”题材纪录片解说词谋篇布局的依据。“非遗”题材纪录片解说词“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情节化”的展开是其重要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彰显非遗技艺为宗旨,还是以口头与民俗传统为目标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利用解说词进行“故事化”的叙事是其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在表现“非遗”的人文价值时需要避免表现出过强的客观性说教和强制性升华,因此故事化叙事是“非遗”题材纪录片解说词的重要特征。在“故事化”的叙事中,创作者被允许多种叙事角度的选择,或从刻画人物性格着手,或以某个故事开头。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中,解说词就是以故事作为开场。案例:
第一节 《芜湖三画》中解说词的实践创作一、《芜湖三画》中解说词的画面功能首先是解说词文本与画面的贴合。笔者在毕业作品《芜湖铁画》的创作中说词对镜头的传呈与画面节奏的把控是笔者在创作初期和后期剪辑中着重关注方。一般而言,在影像创作中,画面的转场主要有空镜头转场,挡黑转场,相体转场等镜头技巧。但有时运用解说词,音响,音乐,同期声等声音元素作为转承的手段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在“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尤其是者利用穿插叙事的方式呈现影像时,篇章与篇章之间的过渡转场由于镜头语言联不够明显,很多时候不容易用镜头语言实现,此时解说词就是促使画面转承好方式。在《芜湖三画》中,创作者多处运用解说词作为画面的转场方式。比一篇章对铁画的呈现过渡到第二篇章对通草画的描述,就用到这样一段转场作解说词。
此处解说词以“芜湖的文化名片”作为画面转承的关键词,巧妙而自然的从个故事的结束过渡到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简洁明朗地表达出创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说的最后一句,“神秘又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它的诞生,要从一间破旧地下室开始”,以设置悬念的方式作为对通草画介绍的开篇,引发受众想要一探竟的观看兴致。由此可见,有些镜头画面的转场,需要解说词的配合。解说词的作,也需要考虑镜头画面的衔接,把握画面节奏。二、《芜湖三画》中解说词的大众审美铁画、通草画、堆漆画作为芜湖地区的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又是具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在纪录片《芜湖三画》的创作中,如何既能够“三画”的制作过程描述清楚,又能巧妙体现其艺术特征及影像的审美价值,兼顾众的审美需求,是解说词写作中值得注意之处。例如在纪录片《芜湖三画》中,通草画制作技艺的这段描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殷张鹏;;平民化视角下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以《四个春天》为例[J];传媒论坛;2019年23期
3 李娟;;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发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22期
4 陈刚;;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J];中国报业;2019年22期
5 卞慧敏;;浅析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突围之道[J];记者观察;2019年26期
6 张斌;;2017年国外纪录片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8年11期
7 杨颖;;“纪录片创作”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J];文教资料;2018年30期
8 廖尚杰;;对纪录片剪辑方式的探讨[J];传媒论坛;2018年18期
9 刘毅;刘杨yN伊;;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18年19期
10 李东宁;;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J];传媒论坛;2018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俞虹;;纪录片传播与文化影响分析——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A];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C];2019年
2 梁仁红;;纪录片创作是一场修行——《长城:中国的故事》总导演手记[A];万里长城(2015年合订本)[C];2015年
3 巩晨;严涵;卢雪;;冰雪运动项目纪录片《红军冰球队》的叙事特点研究[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周选州;;“一带一路”背景下网络直播对纪录片创作的思考[A];人文学术·创新与实践[C];2018年
5 张海洋;唐楠;;另一种视角看待中国北方少小民族生存问题——顾桃访谈录[A];共识(2014春刊11)——新丝路新思路 新常态新常识[C];2014年
6 郭艳梅;;试析新十年中国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任志明;;“看中国”系列纪录片创作的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A];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极文化”论丛(2017)[C];2017年
8 于丽娜;;《四个春天》:拙朴影像下的诗意栖居[A];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 总第119期)[C];2019年
9 谢寒;;对话张楠导演:《黄河尕谣》探讨个体如何自处[A];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 总第119期)[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首映式在广州举办[N];新华书目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吴晓东;纪录片悄然崛起 85.9%的人去年看过纪录片[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郝天韵;纪录片发展:内容和形式平衡是个大问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蒲波;我搭上了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N];中国艺术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王莉;纪录·情怀·梦想[N];甘肃日报;2018年
6 廖健太 张万英 薛可扬;甘肃纪录片40年:记录时代 歌咏陇原[N];甘肃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蒋天羚;纪录片里的中国故事[N];团结报;2018年
8 林沛;互联网让纪录片充满可能性[N];中国文化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张璐;王建国: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应有新的标准[N];中国艺术报;2019年
10 周慧虹;纪录片创作何必跟风[N];吉林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阿拉腾塔娜;内蒙古电视台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2 杨会;从视觉节奏到生命律动:诗意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苗元华;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仇蓓蓓;影视修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紫薇;“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对望》的叙事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9年
2 张海兵;BBC纪录片《中国创造》叙事探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康健;论人物类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及其功能[D];江汉大学;2019年
4 黄梦玲;论乡村主题纪录片的叙事手法[D];江汉大学;2019年
5 金希晨;纪录片《都市骑手》导演阐述[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任桐;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叙事策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7 郭晓媈;“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8 侯月皎;纪录片《武师旭明》导演阐述[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侯乐;纪录片《奶奶》导演阐述[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刘胤汐;论听障题材纪录片的声音控制[D];广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8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80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