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的隐喻艺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姜文电影的隐喻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它以连续的视频画面为主要表现方式,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结合的现代艺术。意大利“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明确指出:“电影靠隐喻而生存”。借助“非语言性隐喻”的力量,导演可以将电影的主题、意旨、象征隐藏于表象事物之后,通过影像唤起观众的思考,直指影片背后的本质,领悟到导演的用心,享受到观影的乐趣。鬼才导演姜20年的导演生涯,五部作品均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本文以非语言性隐喻等为理论支点,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姜文五部影片中的隐喻艺术进行研究,探究其表达技巧,并总结姜文电影中隐喻的功效。绪论引入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姜文电影隐喻研究的现状。电影隐喻作为非语言性隐喻,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晰,其研究应建立在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上,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第一章以提供理论支撑为目标,对非语言性隐喻进行了概念界定,厘清了隐喻的东西方发展脉络及电影隐喻研究的发展演变,指出电影作为“生活之窗”、“白日梦幻”、“镜式文本”的隐喻产生机制,总结和归纳了姜文电影的隐喻特征。第二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叙事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姜文电影在情节结构、人物角色等方面的隐喻,隐喻性的叙事方式推进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将姜文电影的深层意蕴凸显。第三章分析姜文电影视听语言中的隐喻,主要从色彩的使用和音乐的运用这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剖析,深入姜文的五部电影作品具体分析视听语言中隐喻的实现形式。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之上总结姜文电影中隐喻的共性规律及其功效,并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看待姜文电影中的隐喻。从外在视觉的角度,隐喻以直观的方式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可观赏性;从内在思想的方面,隐喻的设置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厚度,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和对影片的深层次思考,提升了电影的主题意旨;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姜文电影中隐喻的使用秉持了东方文化的含蓄精髓,并以其魅力充分调动东西方市场,获得了商业与艺术的双赢。但自传色彩浓厚、价值观分裂、个人意识极强的电影风格也使姜文电影中的隐喻晦涩难懂,导致其作品中诟病的存在。
【关键词】:姜文电影 隐喻 叙事 视听语言 功效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10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点12-14
- (一) 研究方法12
- (二) 主要解决的问题12
- (三) 研究的创新点12-14
- 第一章 非语言性隐喻与姜文电影14-21
- 一、隐喻的发展脉络14-16
- (一) 隐喻的西方发展脉络14
- (二) 隐喻的东方发展脉络14-16
- 二、非语言性隐喻与电影的“隐喻现象”16-19
- (一) 非语言性隐喻的界定16
- (二) 电影的“隐喻现象”及其发展16-17
- (三) 电影隐喻的产生机制17-19
- 三、姜文电影19-21
- (一) 姜文:演而优则导19-20
- (二) 姜文电影的隐喻特征20-21
- 第二章 姜文电影叙事中的隐喻21-26
- 一、情节结构的隐喻21-23
- (一) 情节结构是电影产生隐喻的核心方式21-22
- (二) 分段式的圆形结构:生命的轮回22-23
- 二、人物角色的隐喻23-26
- (一) 人物角色隐喻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23
- (二) 《一步之遥》中人物角色的隐喻23-24
- (三) 姜文电影中“非正常”角色的隐喻24-26
- 第三章 姜文电影中视听语言的隐喻26-38
- 一、色彩隐喻26-34
- (一) 单色调的主旋律26-28
- (二) 多色彩的梦幻图景28-32
- (三) 黑白与彩色的转置32-34
- 二、音乐隐喻34-38
- (一)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情绪营造35
- (二) 《鬼子来了》中国民劣根性的反讽35-36
- (三)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异域情怀36
- (四) 《让子弹飞》中的英雄落寞36-37
- (五) 《一步之遥》中的传情达意37-38
- 第四章 姜文电影的隐喻功效及其批判38-47
- 一、姜文电影中隐喻的共性规律38-39
- (一) 元素使用的多元化38
- (二) 方式呈现的多样化38-39
- (三) 意义指向的多义性39
- 二、姜文电影的隐喻功效39-45
- (一) 观赏美感的提升39-40
- (二) 主题思想的深化40-42
- (三) 隐喻与东西方市场42-45
- 三、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看待姜文电影中的隐喻45-47
- (一) 自传色彩浓厚的“政治讲述”45
- (二) 价值观分裂的“矛盾综合体”45-46
- (三) 个人意识极强的“作者电影”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虎;姜文的电影观和做人观[J];电影评介;2002年09期
2 苏岳鲁;文化凹地的刺玫——姜文的导演作品刍议[J];艺术评论;2005年03期
3 姜文浩;;姜文浩作品选[J];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6年01期
4 陈英秋;;诗意的死亡书写——姜文作品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8期
5 雷晓宇;;姜文归来[J];新经济;2011年02期
6 荣辉;;姜文:2010年中国影坛最给力的风云人物[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2期
7 刘丹;;一个人的电影战争——评述姜文和他的《让子弹飞》[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8 翟晓佳;马千里;;论姜文电影的艺术特色[J];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04期
9 李慧;;人性·多元·死亡——阐释姜文电影[J];电影评介;2011年15期
10 谭庆;;姜文电影中的新历史主义视角[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晋;;入世后的演员[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涛;姜文德:真诚书写信誉人生[N];宁夏日报;2008年
2 程光宇;在姜文电影里探寻培训理念[N];中国邮政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国臣;走出闪光的人生路[N];赤峰日报;2007年
4 知名心理学者 张结海;姜文缺少的也许是国际视野[N];广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姜文称看不懂的未必不是好电影[N];辽宁日报;2010年
6 袁作东;“板子”应打在“姜文”身上[N];中国经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袁蕾邋实习生 黄婷;姜文:我一直说我是个业余导演[N];南方周末;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宏宇;姜文:如果用永久记忆来做电影,我会死的[N];南方周末;2010年
9 涂聪;姜文的电影人生[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于雁宾;姜文三原色:霸气 坚毅 独到[N];吉林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莉卓;论姜文电影的个人化历史重构[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沂;论姜文电影的反讽艺术[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胡奕;“时间—影像”的诞生:吉尔·德勒兹影像理论视野下的姜文电影美学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蒋茜茜;姜文电影的隐喻艺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贾美兰;论姜文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沈丽敏;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姜文电影[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颖;姜文导演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邢舟;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之叙事解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朱丽美;姜文导演思维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申晓佳;想象力的盛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姜文电影的隐喻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8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