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1979-2000)

发布时间:2020-10-20 11:47
   本篇论文借鉴了美国叙事学研究专家布斯对“方法论的视角主义”的理解,并将其作为“电影叙事伦理”的方法论指导和批评原则。“电影叙事伦理”采取的是一种“双重视角”的研究方法,它一方面关注电影叙事的技巧,另一方面又谨记电影叙事技巧所具有的伦理功能。由于“电影叙事伦理”同时对“电影语言”“语境”“伦理”提出了历时性的要求,所以,本篇论文在对“电影叙事伦理”和“伦理”进行了方法论原则的解释和概念的廓清之后,选取了1978-2000年这段中国历史上极具特殊意义的时期。从大的背景来看,在这22年间,中国社会迎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人们在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种思潮的影响下,也在中国自身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相对多元、个体的伦理观念。而就电影发展来看,与其他领域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思考形成呼应的,则是中国电影在这22年间,于理念、理论和实践层面发生的巨大转变。自从新时期伊始,中国电影理论界率先提出了“电影语言现代化”的问题,随之则是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接连登场,他们共同书写出中国电影的崭新面貌,并第一次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前台。事实上,有关中国电影的研究中,不乏从各个单一角度对这段时期的探讨,比如从市场层面,比如从文化层面。而“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1979-2000)”这一论题的展开,则是更为具体地立足于中国电影理论思考最为活跃的那个年代,并选取了在“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里,作为电影理论之一的“电影叙事”理论为理论话语个案,旨在从“电影叙事”的既有理论成果中生发出一种具有“双重视角”的电影理论批评。基于这样一种批评原则,文章基本上遵循着历时性的语境变化,带有指向性地选取标志性连线中的部分代表影像文本,结合对应的电影叙事学相关理论予以重新读解,并试图在这一重读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影叙事伦理”的进一步说明。在文章的绪论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将“电影叙事伦理”作为一种电影批评的方法论指导、原则及其意义,并对比了“道德”和“伦理”的关系及不同。新时期以来,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热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多重影响下,我们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主义伦理观念,而这些基于不断变化的情感诉求和社会态度的伦理意识正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历史内在引擎。接下来,在对“电影叙事伦理”的内在张力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将1979-2000年的中国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但并不企图以“电影叙事伦理”这一具有双重视角的电影批评对这段历史的全部电影细节做出完整描述。笔者选择讨论的文本基于这样一种原则:在叙事技巧上富于创新;在叙事伦理问题上具有迫切性;公认的典型文本——在当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之后也被反复言说讨论过;无论其叙事技巧还是其伦理意识的显现都能够突出地代表着特定语境中的“前卫”者但仍存在很大的讨论空间。论文主体第一章,笔者重新审视了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起始的1979年电影现象。1979年,中国电影理论界迎来了空前的大讨论,主题便是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问题;在拍摄领域,这一年也集中涌现出了一批新作。然而,与“西方现代性话语”相去甚远的是,一种纯粹体现在电影修辞上的现代性并不能与现代伦理观念形成形式和内容上的准确对接,所以,即便主动运用了当时西方电影广泛使用的意识流、长镜头等现代电影语言,但就电影故事而言,1979年出现的一大批电影仍然停留在“前现代性”的伦理叙事层面。比如代表影片《小花》、《苦恼人的笑》和《生活的颤音》。在第二章,笔者主要分析了作为八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坚力量的中国第四代导演及其作品,并将“抒情性”和“女性意识”作为第四代电影人叙事形式和风格形式的提炼。但是,笔者阐释的目的在于,揭示出一种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伦理意识是如何在形式的建构中得以传递。鉴于此,1980年的《小街》恰可视作这种转型的范本,其视点的游移和叙事结构的开放均与日趋多元的伦理感觉形成映照,而之后的《城南旧事》和《人·鬼·情》则分别为抒情传统、女性意识与现代性伦理互文的代表文本。第三章,笔者聚焦于中国第五代导演黄金十年(1982-1992年)的代表创作。笔者发现,第五代导演尤为擅长运用色彩、光、影等具有强烈叙事风格的电影语言,同时,以陈凯歌、张艺谋和田壮壮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为一个个的平凡个体塑造着一段段现代神话的同时,也寄予了他们自己对于本真伦理的向往。论文主体部分的最后一章,笔者的主要讨论对象为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第六代电影人的早期作品(1993-2000年)。即便这些第六代电影人最初都不约而同地行走在“地下电影”的体制外道路上,但这些电影人在叙事语言和叙事内容上仍表现出彼此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特征:以王小帅、张元、娄烨为代表的导演及其作品模糊了各种艺术的边界,带有类似于文学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比如不连贯性、不确定性等,在这种顾影自怜地自怨自艾里,尽显他们作为文化悲观论者的个体生命感觉;同时,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导演及其作品,则因其半纪录片式的电影语言和对各种视听符号的调动,而在重构一种“现实主义”的同时,更捕捉到改革社会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后,在余论部分,笔者再次回到整篇论文得以建构的基础上来:以“电影叙事伦理”作为一种批评视角或者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原则。以一种新的视野回望这段中国电影史上的代表影片,令我们认识到,不同的伦理意识总是不可避免地于电影叙事行为的发生中得到展示,同时,这种重读也更令我们欣喜地假设,电影叙事行为对建构一种符合当前语境的理想伦理观念的可能,以及为了某种理想的伦理追求,我们将怎样启示电影叙事行为的发生。
【学位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90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回望“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
    二、以“电影叙事伦理”视角重读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缘起及方法论原则
    三、何谓“伦理”与“道德”
第一章 1979:新时期起始之年中国电影叙事伦理分析
    第一节 现代性话语与电影语言现代化
        一、现代性的时空对话
        二、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第二节 手法与主题的二律背反:对三部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
        一、《小花》:新手段和传统故事
        二、《苦恼人的笑》:电影叙事里的讽喻和封建道德里的理想
        三、《生活的颤音》:作为叙事形式的音乐和作为叙事主题的阶级斗争
    小结 简化现代主义:新修辞和旧秩序
第二章 1980年代第四代导演电影叙事伦理分析
    第一节 《小街》:开放结构与多元伦理观的皈依
    第二节 抒情传统与现代性:80年代第四代导演电影叙事伦理转型
        一、个体的·抒情的·叙事的:《城南旧事》的诗性表达和生命伦理故事
        二、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人·鬼·情》的女性主义写意和差异伦理叙事
    小结 抒情写意和悲剧美:形式即伦理
第三章 中国新电影叙事伦理分析:第五代的黄金十年(1982-1992)
    第一节 寓言和现代神话
    第二节 黄·红·蓝:生命底色的影像转喻
        一、复杂的黄:《黄土地》的民族迷恋
        二、热烈的红:《红高粱》的原初激情
        三、冷峻的蓝:《蓝风筝》的批判自省
    小结 本真的伦理:电影审美的理想主义
第四章 早期第六代导演电影叙事伦理分析(1993-2000)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当前时代的爱与怕
    第二节 电影作为一种融合的媒介:文化悲观论者的暧昧表达
        一、可见的/不可见的:《冬春的日子》《苏州河》的可靠/不可靠叙事及其镜语展示
        二、有声的/无声的:《北京杂种》后现代叙事的上镜头性
    第三节 重构一种现实主义叙事:《小武》和《站台》的矛盾与距离
    小结 破碎的镜头及情感:通过电影抵达内心
余论 再议“电影叙事伦理”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爱华;;叙事伦理学视野下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2 刘晓希;;“中国电影学派”的叙事伦理批评——重读第五代“中国新电影”[J];当代电影;2019年02期

3 郭莉萍;;临床工作中的叙事伦理[J];医学与哲学(A);2018年05期

4 程丽蓉;;中西叙事伦理理论研究之辨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5 邱明婷;;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伦理探微[J];现代视听;2018年07期

6 董晓烨;张冉冉;;叙事伦理探究: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J];文教资料;2016年24期

7 令狐兆鹏;;曹乃谦小说的底层世界、叙事伦理及意识形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8 马荣华;;叙事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士下山》[J];电影文学;2016年08期

9 金永平;;论朱山坡《懦夫传》中的叙事伦理[J];新文学评论;2016年02期

10 石奕;杨海鸥;;从修辞叙事角度看《真正的高度》之隐含作者的叙事伦理[J];中华少年;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晓希;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1979-2000)[D];上海大学;2018年

2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艳芳;创伤记忆:自述、代述与混合叙述[D];上海大学;2009年

4 曹金合;叙事形式的伦理意味[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学永;沙汀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7 苏月奂;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轶雯;论安部公房小说《砂女》的寓言性叙事[D];苏州大学;2018年

2 谭惠玲;现代作家家传的叙事伦理[D];扬州大学;2018年

3 张冉冉;《上海女孩》中的叙事伦理探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4 张秀梅;自我救赎之路-《爱无可忍》之叙事伦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5 姚丽;种族、情爱、战争—从叙事伦理学角度理解《人性的污秽》[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贾蕾;《长日留痕》中的叙事伦理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7 张鸽;沈从文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8 吴悦;伊恩·麦克尤恩《黑犬》的叙事伦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9 谢婧;论《店员》中的叙事伦理[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10 王怡君;“爱”为回归荣耀之路—库切《耻》之叙事伦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8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848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