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论实验性纪录片作者对“记录真实”的主观表达

发布时间:2020-11-18 01:04
   从20世纪20年代,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发展到近代,这一类型纪录片在理念上以纪录社会现实或者自然真实为最高准则。在视听上追求接近观众生活本身的感官感受,追求纪录片的真实性。而在同一时代,以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为代表诞生了另一类型纪录片。维尔托夫创造了一种不用演员,通过摄影机在生活中的捕捉,影片创作者通过片段化的生活素材组接成一部有意义的影片。类似维尔托夫这种偏向非纪实、强化主观表达的纪录片影像风格成为很多创作者追寻的方向。1982年高弗雷·雷吉奥的《失衡生活》,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和对白,完全依靠影像节奏、蒙太奇剪辑等创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人类命运这一宏大主题的思考。同样还有来自奥地利导演尼古劳斯·葛哈特的《没有人的文明》,在正片中完全排除了“人”这个角色,同样也没有对白,以真实的拍摄福岛核事件之后的办公室、学校、商店等场景,由此导演在剪辑这些相互独立的镜头时,通过间离日常的极致影像表达方式,影像的距离感恰恰能更有力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悲兮魔兽》是国内近几年类似影像处理方法的一部纪录片。该片更倾向于“记录”一种艺术家式的、个人化的“真实”。本文将结合毕业创作《三个舞蹈者》,来探讨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非线性截取记录、纪录元素的人为干预、主题化的非叙事影像重组和游离于主客观之间的声音处理等创作手法,最终寻找到一种看似记录真实,实则是间离日常,引发观众对影像的多元化思考,从而达到作者主观意愿表达的创作目的。
【学位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9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研究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记录真实”在摄影机中的主观漫延
    第一节 真实生活的客观记录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的主观表达
第二章 主观表达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塞纳河畔》的“非线性记录”
    第二节 《悲兮魔兽》——叙述与表意的结合
    第三节 《没有人的文明》——主题化影像重组
第三章 主观真实的表达-以《三个舞蹈者》为例
    第一节 对日常生活的目的性截取
    第二节 记录元素的人为干预
    第三节 非叙事影像的主题性整合
    第四节 游离于主题之中的声音处理
结语 我与《三个舞蹈者》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四达;;维尔托夫电影与新媒体语言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年01期

2 余凌一岚;;论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J];艺术品鉴;2017年04期

3 瑋;;Д·维尔托夫[J];世界电影;1955年07期

4 罗曉風;;维尔托夫创作札记选[J];电影艺术译丛;1957年10期

5 黎煜;电影眼睛——狄加·维尔托夫(1896-1954)[J];俄罗斯文艺;2005年01期

6 郑悦;;带摄像机的人——纪录像片大师吉加·维尔托夫简介[J];科教文汇;2004年01期

7 刘红梅;;回到未来——吉加·维尔托夫的先锋电影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18年11期

8 吉加·维尔托夫;李念语;;我们:一个宣言的变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9 安·迈克尔森,章杉;疯狂博士与克莱尔先生[J];世界电影;1994年04期

10 霍洪涛;;《记忆的蓝边》:丹妮丝·列维尔托夫感悟伤痛[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豪;论实验性纪录片作者对“记录真实”的主观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

2 吴琳琳;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给予《茶倌》的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潘瑞楠;让影像记录透出诗意[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邵露虹;从人类学纪录片到“真实电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洋;理想主义者的世界真相[D];南京大学;2012年

6 巴胜超;“虚构”真实——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新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凤;伊文思纪录片创作理念与实践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8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888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