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语译制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12 17:47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观影需求,我国就尝试将电影译制成少数民族语言。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由11个民族语译制中心组成的全国性的数字化的民族语译制系统,每年将800—1000部电影译制成17种少数民族语言(38种方言)。本文对我国民族语译制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按照译制技术的进步,将其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1965年)以光学录音译制和放映员的口头解说为特征;第二阶段(1965—2009年)以涂磁录音译制技术为特征;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以全国统一的数字化译制为特征。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光学录音译制和口头解说阶段(20世纪50年代—1965年)
(一)光学录音译制
(二)口头解说
二、涂磁录音译制阶段(1965—2009年)
三、数字化译制阶段(2009年至今)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语电影译制片的职能与延展研究[J]. 安英. 内蒙古艺术. 2011(02)
[2]当代青海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嘉措先生生平简介[J]. 洛珠加措.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7(02)
本文编号:2913011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光学录音译制和口头解说阶段(20世纪50年代—1965年)
(一)光学录音译制
(二)口头解说
二、涂磁录音译制阶段(1965—2009年)
三、数字化译制阶段(2009年至今)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语电影译制片的职能与延展研究[J]. 安英. 内蒙古艺术. 2011(02)
[2]当代青海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嘉措先生生平简介[J]. 洛珠加措.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7(02)
本文编号:2913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1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