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故乡、他乡或“无定”空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流亡”银幕阐释

发布时间:2020-12-14 17:01
  <正>一、流亡者的迁移:从《杀人短片》到《三色》在1988年《杀人短片》获得欧洲电影节大奖之前,以拍摄纪录片起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未曾得到太大关注。《杀人短片》一举让世人看到了其不同凡响的电影才华,而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转型拍摄故事片。纵观导演一生,其创作不仅在类型上有转变,地点也由波兰转移到了法国。早期的纪录片作品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表现出对于时代生活和独立个体的密切关注,但即便如此,他始终使自己的艺术做到关注现实的同时又独立于政治 

【文章来源】:电影评介.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流亡者的迁移:从《杀人短片》到《三色》
二、流亡者的双重视角:“来巴黎”“回波兰”
三、流亡者的城市空间:“去地标性”与“泛欧洲化”
    (一)《蓝》对于城市空间的展现最为简单
    (二)在三色旗中,白象征平等
    (三)相比之下,《红》对于城市空间的展现较为特殊,特殊性体现在时装秀场、广告牌和城市名称三方面
    (四)《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通过一个女孩的两幅面孔,波兰、法国两个国家产生了最直接的联系
四、流亡者的精神内核:“人生而孤独”



本文编号:2916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16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d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