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传统”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民族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20 08:51
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形成了民族化倾向,在电影实践与理论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将电影看作一种文艺类型时,它的民族化倾向与延安文艺改革有很大联系,主要体现在群众性观念作为人民美学的一种延续,还受到了延安时期"民族形式"讨论以来对建构民族文艺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与其他文艺一道进行跨类型的尝试。以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至1966年"文革"前期为时间节点,电影民族化与"延安传统"之间的勾连关系展现了重塑民族文艺的努力。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白毛女》剧照
《早春二月》剧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续完)——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J]. 徐昌霖. 电影艺术. 1962(05)
[2]漫谈《红旗谱》的创作[J]. 梁斌. 人民文学. 1959(06)
本文编号:2927583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白毛女》剧照
《早春二月》剧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续完)——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J]. 徐昌霖. 电影艺术. 1962(05)
[2]漫谈《红旗谱》的创作[J]. 梁斌. 人民文学. 1959(06)
本文编号:2927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27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