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穹顶之下》的科学传播:科学记录与影像表达

发布时间:2017-04-09 13:10

  本文关键词:《穹顶之下》的科学传播:科学记录与影像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传播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纪录片则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新媒体技术提升了科学纪录影像的画面品质和艺术性,但也弱化了科学传播影像表达的客观性,从而使制作者更易偏离科学传播的核心准则,终而引发了激烈的舆论争议。因此,坚持合理的影像叙事规则是科学影像的应有之义。科学传播不仅是制作者反映科学现象的形式,更承担着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责任。但学者们关于科学纪录影像的研究多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缺少对影像叙事科学性的研究。故此,本文选取《穹顶之下》作为个案,试图探究科学传播中影像叙事和科学记录的合理架构,以期对科学传播的影像叙事有所探究。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科学纪录影像的相关理论,对《穹顶之下》的传播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学界对《穹顶之下》的相关论述,分析其科学影像的叙事特征和影像呈现。本文对《穹顶之下》影响影像叙事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舆论场中各种话语对科学传播效果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本文力求总结出科学影像传播系统内部的相互关联,分析研究科学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传播规律。具体分析方面,本文聚焦于《穹顶之下》的科学传播中影像和科学真实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制作者、科学家、媒体工作者、网民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应对之策。研究结果发现,科学影像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亦是促进科学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科学传播的影像制作及其传播过程与公众的认知和舆论具有相关性。而影像制作者的身份、传播动机、艺术手法亦是影响科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体现着传播者的传播意图。总体看来,科学传播和影像表达互相矛盾,又互为依存,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架构。具体而言,科学传播的影像记录如果艺术多变,渲染有度,可有效强化科学传播的生动可感和受众认同,进而提升传播效果;反之,如果过于主观,夸张失度,则会有损科学传播理性、客观的核心品质。另一方面,科学传播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感性介入,艺术表现必不可少。其中,科学、理性、客观与艺术、感性、主观之间的合理架构和互为发力是关键所在,也是科学传播与影像记录良性关系建构的核心。在具体传播实践中,科学传播和影像记录合理关系的建构依赖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利用。其中,制作者应加强科学素养,保证影像中科学信息的客观性,从源头上为公众展示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科学家应该积极的走向公众,第一时间对科学影像做出全面的解读,在最快时间内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媒体工作者应从各个层面快速跟进传播,从各个方面整合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多角度解读科学事实的可能;普通公众面对争议时,应慎思明辨,以此维护科学传播影像记录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穹顶之下》 科学传播 科学记录 影像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综述11-19
  • (一)概念界定11-12
  • (二)研究现状12-19
  • 三、研究意义19
  • (一)理论意义19
  • (二)现实意义19
  • 四、研究方法19-20
  • 五、研究设计20-22
  • (一)案例选取20
  • (二)数据收集策略20
  • (三)研究框架20-22
  • 第一章 科学传播概述22-29
  • 一、科学传播的概念22-24
  • (一)科学传播的兴起与传播22-23
  • (二)国内科学传播之研究23-24
  • 二、科学传播的时代变化24-29
  • (一)科学传播主体:多样化24-25
  • (二)科学传播形式:影像化25-27
  • (三)科学信息来源:多元化27
  • (四)科学传播模式:双向循环27-29
  • 第二章 《穹顶之下》科学传播文本的典型性分析29-45
  • 一、文本生产分析29-31
  • 二、科学文本传播过程分析31-38
  • (一)视频网站快速传播31-34
  • (二)微博的二次传播34-37
  • (三)新闻网站的话题报道37-38
  • 三、科学文本舆论效果分析38-45
  • (一)舆论形成39-40
  • (二)舆论分裂和对立40-45
  • 第三章 《穹顶之下》的科学传播的叙事分析45-61
  • 一、科学传播的叙事建构45-49
  • (一)个人化叙事45-48
  • (二)主题表达清晰48-49
  • 二、科学传播的叙事策略49-58
  • (一)作品的由头设置49-50
  • (二)影像的叙事支点50-53
  • (三)镜头与内容安排53-58
  • 三、科学传播的叙事方式58-61
  • (一)视频加解说: 还原雾霾影像58-60
  • (二)解说加资料:营造内容真实感60-61
  • 第四章 《穹顶之下》科学传播的影像呈现61-72
  • 一、科学传播的影像真实化叙事61-64
  • (一)采访对象:提升作品权威性61-63
  • (二)数据来源:增强作品真实性63-64
  • 二、科学传播信息的可视化表达64-66
  • (一)片中动画的运用64-66
  • (二)数据信息可视化66
  • 三、科学传播事实的技术性还原66-67
  • 四、科学传播素材的艺术化加工67-72
  • 第五章 《穹顶之下》:科学与影像之间的冲突72-79
  • 一、影像表达与记录真实的矛盾72-74
  • (一)影像叙事和内容真实72-73
  • (二)个人化表达和客观记录73-74
  • 二、影像的媒介表达与科学传播的矛盾74-79
  • (一)表象真实与公众认知74-77
  • (二)诉诸感性与科学理性77-79
  • 第六章 良性建构:科学传播与影像记录79-85
  • 一、制作者:保证科学信息的客观性79-81
  • 二、媒体人:多角度整合信息资源81-82
  • 三、科学家:专业解读科学内容82-83
  • 四、受传者:加强理性思维83-85
  • 结语85-87
  • 参考文献87-90
  • 插图和附表90-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鹏;姜萍;;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缺席的原因探析——以“蕉癌”事件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6期

2 苑举正;;科学传播、风险与怀疑论[J];现代哲学;2012年04期

3 肖庆;;荧屏上的科学总动员——析电视媒介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12年04期

4 刘超然;;试论科学传播第四主体存在的可能性[J];青年文学家;2013年15期

5 曹昱;贺武征;;论“民主模型”的理论超越性[J];唯实;2008年01期

6 詹琰;;从视觉文化论太空美术与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11期

7 于秋叶;;我国科学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4年05期

8 梁索平;;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J];神州;2013年01期

9 沈毅;;《现代评论》与科学传播[J];中国出版;2012年14期

10 范振强;徐慈华;;隐喻认知与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峥华;;建构主义思想下对科学传播社会语境的思考[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秀花;;气象科普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李秀菊;何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与实践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雯;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5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卫征;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张凡;简论科学传播的历史演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施径科;科学传播中的公众理解问题初探[D];中南大学;2004年

4 李泳涵;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林小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隆宇;从崔方之争等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透析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8 黄悦翎;媒介变迁视阈下的近现代中国科学传播研究(1840-2012)[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朱继昌;广西农村科学传播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林雅琪;《浙江日报》“科学plus”栏目传播实践研究与改进策略[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穹顶之下》的科学传播:科学记录与影像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5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