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是枝家之味—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家庭世界

发布时间:2017-04-10 20:42

  本文关键词:是枝家之味—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家庭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是枝裕和作为平成年代以来日本新电影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诗意的影像风格背后饱含丰厚的人生哲理,近年来在海内外电影节上好评如潮。但在国内对导演是枝裕和的关注较少,他影片中独特的影像风格及蕴含的人生哲理几乎没有系统的研究。他的创作历程和独特的影像美学值得我们学习。因此,以是枝裕和的影像艺术作为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是枝裕和导演的专论,本文结合了叙事学、家庭社会学来探讨他电影中丰富的家庭文化,同时结合空间关系、镜头语言等进行追根诉求的探究。首先对是枝裕和影像风格的源起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着重从他个人的经历中进行探寻;其次从他电影中蕴含的主旨要义、叙事特点和艺术技巧三个层面来探讨是枝裕和的“家庭世界”。通过对是枝裕和“家世界”的系统研究,可以有效地对当今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是枝裕和 家庭 叙事风格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第1章 是枝风格的源起与形成13-24
  • 1.1 是枝裕和的成长经历13-15
  • 1.1.1 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电影传统13-14
  • 1.1.2 战后日本电影工业的变迁14-15
  • 1.2 是枝裕和的创作历程15-20
  • 1.2.1 接受的艺术观念与文化教育15-16
  • 1.2.2 早期电视纪录片的拍摄经历16-17
  • 1.2.3 进军剧情片领域17-20
  • 1.3 是枝裕和与其他导演的纵横比较20-24
  • 1.3.1 日本电影传统的继承与发展20-22
  • 1.3.2 境外电影风格的影响与异同22-24
  • 第2章 双重编码下的社会家庭文化24-38
  • 2.1 传统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24-26
  • 2.1.1 难以动摇的家庭观24-25
  • 2.1.2 无所不在的义理观25-26
  • 2.2 现代家庭观的挣扎与反抗26-32
  • 2.2.1 父权失坠的家庭观26-30
  • 2.2.2 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30-31
  • 2.2.3 婚姻与爱情观念的转变31-32
  • 2.3“新人类”的迷茫与反思32-35
  • 2.3.1 死亡、记忆与丧失的深层内涵33
  • 2.3.2 日本文化与国民历史性创伤33-35
  • 2.3.3 都市生活下的社会问题35
  • 2.4 超越传统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35-38
  • 2.4.1 家庭缺失建立的新关系36-37
  • 2.4.2 无实体家庭的新形式37-38
  • 第3章 是枝家庭剧的叙事艺术38-48
  • 3.1 纪录片式的创作方法38-41
  • 3.1.1 取材真实事件38-39
  • 3.1.2 个人视角与私人成长记忆39-40
  • 3.1.3 非职业演员出演40-41
  • 3.2 是枝家庭剧中的人物谱系41-43
  • 3.2.1 人物间的个性化与典型性41-42
  • 3.2.2 外化人物心灵的艺术路径42-43
  • 3.3 非戏剧性的叙事建构43-46
  • 3.3.1 散文化的叙事结构43-44
  • 3.3.2 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组合44-46
  • 3.4 现实与虚构的交织与转换46-48
  • 第4章 是枝家庭世界的视听营造48-64
  • 4.1 镜头风格48-55
  • 4.1.1 景深镜头呈现复杂关系48-49
  • 4.1.2 长镜头宣泄内心压抑49-51
  • 4.1.3 特写镜头诉说成长苦难51-53
  • 4.1.4 空镜头抒发怀旧之思53-55
  • 4.2 视听轨范55-60
  • 4.2.1 立体开放的景框构图55-58
  • 4.2.2 光影色彩的情感流露58-59
  • 4.2.3 传情达意的声画结合59-60
  • 4.3 纪实拍摄60-64
  • 4.3.1 跳跃剪辑的珍贵记忆60-61
  • 4.3.2 还原本真的即兴表演61-62
  • 4.3.3 客观实录的平淡生活62-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金尧;从历史人口学到家庭历史学[J];历史研究;1995年01期

2 俞金尧;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J];世界历史;2004年04期

3 史蒂文·奥茨曼,俞金尧;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上)[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4 吴翠蓉;;20世纪上半叶泉州华侨家庭类型及其变化[J];海交史研究;2012年01期

5 丁文;家庭系统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张翼;复合家庭还是核心家庭?[J];读书;2000年08期

7 邢来顺;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与家庭形态[J];世界历史;2002年01期

8 张声远;;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养育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1987年03期

9 江翠娟;李军;;浅析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J];预防医学论坛;2009年03期

10 王顺洪;中国家庭的变迁[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德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及政策理论框架[N];中国人口报;2012年

3 ;关注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唐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宅男宅女:日本家庭制度走向解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胡琪 张苹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儿童家庭发展能力解析与测度[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韦林鹿;两类家庭最苦[N];陕西日报;2014年

8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彤;农民工流动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宋健;中国家庭的规模与结构趋向[N];中国人口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遂;系统论视野下的乡村家庭突发事故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D];上海大学;2006年

3 许沃伦;“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杰;鲁西南农村青年女性的婚恋与家庭[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雅婷;家庭发展能力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王晓婷;“家和万事兴”: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丁怿;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崔U

本文编号:297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7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