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情景喜剧叙事艺术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美情景喜剧叙事艺术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情景喜剧发源于美国,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层出不穷的经典剧目令人记忆犹新。从上映20年仍然热度不减,在世界各地持续热播的《老友记》到最近备受中国观众瞩目的《破产姐妹》,几乎每个时间段都有经典作品横空出世,其社会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美国本土,而是早已覆盖全球,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观众。情景喜剧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历经20余年的发展,剧本产制由最初的模仿借鉴到今天的独立制造,电视观众也从起初的陌生与排斥转变为现今的拥护与喜爱,时至今日,中国情景喜剧已蔚为大观。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转型,加之以英达为代表的一批充满创新精神的情景喜剧导演的孜孜探索,中国情景喜剧发展迅猛。作为同一种电视剧类型,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在叙事艺术表现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之下,中美两国产制的情景喜剧在叙事上亦呈现出诸多不同的特性。从中美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叙事内容与叙事策略等角度展开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析当前中美情景喜剧在叙事艺术上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当下,我国情景喜剧己取得可喜的进步,但与美国情景喜剧相比,尚存在诸多不足。中国情景喜剧模仿克隆现象严重;叙事线索单一,叙事节奏缓慢;在消费主义的强力冲击下,过于追逐商业诉求而忽视了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情景喜剧应始终坚持内容至上,杜绝粗制滥造;应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慎重选择播出平台。我们应从两者的比较中,汲取美国情景喜剧风靡全球的成功经验,改进中国情景喜剧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让后者走上良性循环的快车道,以获得更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美情景喜剧 叙事艺术 叙事内容 叙事策略 发展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5
- 一、研究缘起8-9
- 二、文献综述9-12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2-15
- 第一章 中美情景喜剧的出现与勃兴15-23
- 第一节 美国情景喜剧发展的历史沿革16-18
- 第二节 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的历程纵览18-23
- 第二章 中美情景喜剧叙事内容的比较23-38
- 第一节 生活化叙事:中美情景喜剧叙事题材的共性24-27
- 第二节 中美情景喜剧叙事主题的差异27-29
- 一、美国情景喜剧建构的“乌托邦”27-28
- 二、中国情景喜剧中的“家国同构”28-29
- 第三节 中美情景喜剧人物形象建构的差异29-38
- 一、美国的圆形多面形象与新时代独立女性30-33
- 二、中国的扁形单一形象与传统的贤妻良母33-38
- 第三章 中美情景喜剧叙事策略的比较38-53
- 第一节 封闭性与循环性:中美情景喜剧叙事结构的共性38-43
- 第二节 中美情景喜剧叙事线索的不同43-47
- 一、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多线碎片叙事43-45
- 二、中国情景喜剧中的单线完整叙事45-47
- 第三节 中美情景喜剧叙事语言的不同47-53
- 一、美国情景喜剧叙事语言的“陌生化”48-50
- 二、中国情景喜剧叙事语言的“小品化”50-53
- 第四章 对中美情景喜剧的理性审视及其发展探究53-67
- 第一节 对中美情景喜剧的审视与反思53-60
- 一、对美国情景喜剧的文化审视53-56
- 二、对中国情景喜剧现状的反思56-60
- 第二节 中国情景喜剧对美国情景喜剧的借鉴与发展60-67
- 一、传承文化:对民族个性的弘扬60-61
- 二、内容为王:对剧本原创的重视61-64
- 三、构筑平台:对传播路径的探寻64-67
- 结语67-70
- 参考文献70-74
- 附录74-75
- 致谢75-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蓉;关于情景喜剧[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2 唐志平;大型教育题材情景喜剧 《家有儿女》编剧创作会议在京召开[J];当代电视;2004年01期
3 李立;中国情景喜剧的生存空间[J];现代传播;2004年01期
4 唐恩思;情景喜剧的魅力[J];当代电影;2004年03期
5 唐志平;300集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开机[J];当代电视;2004年06期
6 徐琰;书写都市世俗生活的情景喜剧[J];中国电视;2004年12期
7 刘艳臣;浅析英氏情景喜剧的成功之道[J];当代电视;2005年09期
8 李三强;我国情景喜剧创作中的误区与矛盾[J];电影艺术;2005年01期
9 杨伟光;润物细无声——看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有感[J];当代电视;2005年05期
10 彭启贵;;美国情景喜剧探源[J];中国电视;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骏伟;;情景喜剧的审美特征[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2 李强;方拥军;丁敏玲;;简析中国情景喜剧创作样态与文化的缺失(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蔡盈洲;;试析我国情景喜剧接受的文化机制[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利;;浅析电视剧《家有儿女》的成功原因(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朱青君;;“情景喜剧”瞄准受众心理——北京电影学院[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周星;;大众娱乐文化背景中的电视偶像剧与情景喜剧分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哲明;国产情景喜剧:突围出路何在[N];中国电影报;2005年
2 刘斌;国产情景喜剧的3大死穴[N];北京日报;2006年
3 王国平;情景喜剧 走出困境期待繁荣[N];光明日报;2007年
4 李君娜;电视情景喜剧遭遇创作和市场瓶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记者 李君娜;电视情景喜剧遭遇创作和市场瓶颈[N];解放日报;2008年
6 商报记者 吴颖 郑洁;情景喜剧何时形成成熟产业链[N];北京商报;2008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高庆秀;国产情景喜剧或迎第二春[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杨洪涛;情景喜剧20年:总量不足 佳作稀缺[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甘文瑾;情景喜剧《五环人家》主打五张牌[N];中国电影报;2005年
10 理礼;英达 拍情景喜剧是我的特长[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启贵;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小芳;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幽默语言的理解与接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马珂;国产情景喜剧地域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赵晓娟;中国情景喜剧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魏爽;当代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审美流变[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慧;情景喜剧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黄如光;中美情景喜剧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马建蕊;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情景喜剧[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媛;从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当代美国情景喜剧的幽默[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骆倩;对情景喜剧空间构成的文化意义的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易青梅;中国情景喜剧的两面旗帜[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情景喜剧叙事艺术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