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无为”之为:《过昭关》的中国乡土审美符号探微

发布时间:2021-01-13 16:03
  <正>一、底色:去"奇观化"的山川虚静之美20世纪80年代起,厚积薄发的"第五代"导演将中国西部山村的故事带入国际视野,文明与蛮荒交织的历史影像,在未经克制的光影表达中倾泻而下,以黄河水、黄土地为精神食粮的瘠薄记忆,一度成为了风靡西方的异域符号与民族寓言。陈凯歌《黄土地》(1984)、《孩子王》(1987),张艺谋《红高粱》(1988)、《秋菊打官司》(1992)等一批经典影片,以主观视角、强烈的喻指性为共同特征,通过乡土文明与苦难叙事的奇异交织,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审美创设。"第五代"作品中的沟壑荒丘,与噙着悲壮热泪的人文景观相向而行,构建了国际话语下中国乡村电影的审美趋向。 

【文章来源】:电影评介.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底色:去“奇观化”的山川虚静之美
二、向度:渡人与自渡的功能性叙事
三、投射:山居栖迟与现代进化自疑
四、沉思:“安生重死”思想的美学外延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标准、本土关照与迷影精神 平遥国际电影展策展研究[J]. 魏琮霖.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6)
[2]“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核[J]. 王海洲.  电影艺术. 2018(02)



本文编号:2975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75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