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文化记忆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9 08: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部具有纪实特征的电影《定军山》,《定军山》不仅对我国的电影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基础。1957年,伴随着民族文化抢险工作的展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了解。此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穿着人类学纪录片的外衣,已经逐渐开始生根发芽。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式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也已经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纪录片样态,能够与其他的纪录片类别剥离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众认知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承担着记录与传播的基本媒介职责,还兼具着记录与书写时代文化记忆的重要职能。本论文在绪论部分详细地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梳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进行界定,同时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将文化记忆的三重维度进行阐述,观察文化记忆形成过程中各记忆...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化记忆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光影追梦人》拜师礼画面截图

影像,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


第三章神经维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视听叙事32图3-2《光影追梦人》光盒子画面截图二、人物符号的意义编码这里说的“人物”是指纪录片中呈现的真人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中的“人物”通常是指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传承人”,或者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其他人物,他们在纪录片中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在《人论》中把“人”也视为一种符号,同样具有携带意义的功能。①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叙事符号,所指的不仅是个人形象、个人精神,还有在含蓄意指层面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所指,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人物是纪录片叙事的主要元素,只要题材与人相关,人物符号就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表现要素。虽然相比于故事片,纪录片在刻画人物内心方面稍有局限,但是,刻画人物内心对于纪录片塑造人物形象同样至关重要,只有真实生动的人物才能被观众认可,才能发挥人物符号的真正价值。“符号通常以一定社会团体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规则组织编码。”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中同样如此,创作者根据大众文化对片中的人物符号进行意义编码,从而使人物符号起到叙事表意的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中的人物符号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在指涉意义时主要通过“对人物情态的正面呈现、细致刻画”③。如新浪文化原创出品的《大国匠人·遇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短视频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对人物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直接呈现,将一个个传承人塑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符号,将工匠精神注入到人物符号的意义编码过程中。其中第二集对于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承人杨福喜的呈现,更是试图将中国的射箭文化与人物符号融合在一起。在影片的最后,编导通过

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意义


第三章神经维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视听叙事33神融合在一起。如此一来,人物符号的象征意义就更加突出。图3-3《大国匠人·遇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集对于人物符号来说,影响意义编码的因素众多,如构图方式、剪辑节奏、光线角度以及出场顺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人物符号的意义编码。“在影像符号的生产中,多种生产主体所起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①在《靳之林与小程村》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中,主要人物“靳之林”虽然不是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但是确是小程村剪纸艺术发展的推动者。创作者通过对画面合理的排列组合,将人物自述与群众采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作者对于人物符号的意义编码不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让更多的生产主体参与到意义编码的过程。老人肯定的语言、妇女感激的泪光,孩子崇拜的眼神,都成为影响人物符号意义编码的重要因素。通过老人、孩子、妇女等人物参与的方式,增加故事叙述的辅助人物,辅助人物越多,其主要人物符号的意义编码就越丰富。三、场景符号的象征表意场景是指在纪录片中所出现的各种真实的社会空间环境,是影片中人物社交以及公共活动的空间环境,具有真实性、社会性等特点。②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中的场景符号承担的指涉意义十分丰富,既可以单纯只做片中叙事情节展开的背景,也可以做推动故事发展的线索或对象,同时,场景还承担着为观众提供叙事信息,体现影片主题思想、时代意义等功能。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使用的场景符号也各不相同,场景符号能使观众更深刻、更具象地感受这项抽象的文化遗产,帮助观众理解影片内涵思想。“场景”一词来源于舞台表演,后被搬用到影视艺术创作。纪录片中的场景相比于舞台中的场景功能更丰富,不仅能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文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 但午剑,焦道利.  中国电视. 2019(03)
[2]《国家宝藏》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J]. 汤浩.  电视研究. 2018(01)
[3]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民族志书写[J]. 黄治国,李银兵.  广西民族研究. 2017(06)
[4]用影像重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J]. 罗锋.  中国电视. 2017(10)
[5]影像空间书写的文化记忆——评电影《少年巴比伦》[J]. 孙小兵,刘婉秋.  当代电影. 2017(04)
[6]用影像阐释文化——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深描技法[J]. 赵鑫.  电视研究. 2016(06)
[7]城市影像:时空交叠中的文化记忆[J]. 孟洋.  当代传播. 2016(01)
[8]影像语言叙述文化记忆的策略——以纪录片《诗词中国》为例[J]. 孟洋.  河南社会科学. 2016(01)
[9]定格与传承:影像中的民族文化记忆——以《最后的马帮》为例[J]. 张映兰,初晓慧.  新闻世界. 2014(08)
[10]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景再现”应用探析——以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为例[J]. 李国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06)

博士论文
[1]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D]. 程炎焱.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 陈少峰.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村民影像的文化书写研究[D]. 赵盼超.曲阜师范大学 2019
[2]“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研究[D]. 郭晓譞.新疆大学 2019
[3]当代国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D]. 何思颖.重庆大学 2017
[4]微信平台非遗类纪录片创作探究[D]. 赵衍逵.山东师范大学 2016
[5]文化记忆在影像中的建构[D]. 唐金菊.云南师范大学 2015
[6]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D]. 何莹莹.山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89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89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