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国宝”:一种纪录片的微观视角——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19 21:20
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分子化的方式打开充满可能性的"外部世界",与此同时,影像造型基于语言衍义的空间拓展,以分子化表现摆脱文物静态状造型束缚,打造每件文物"意象"专属的异质性影像风格,形成叙述时长仅5分钟的系列化剧集的重复节奏和差异强度,构建起包括自我、他者、文物在内所有异质性要素的开放、运动的平面,在过去、当下共在的绵延时间中,形成自我主体的未来记忆,实现与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之间"生成—国宝"。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 2020,(2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语言的衍义:从不可见到可见
二、影像的造型:从整体性到碎片化
三、主体的记忆:从过去到未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复:囤积抑或凝缩——阿塔利、德勒兹与极简电子舞曲的时间性[J]. 姜宇辉. 文艺研究. 2013(12)
[2]身体、符号与意象:德勒兹视阈中的“情—调”[J]. 姜宇辉. 学术月刊. 2010(10)
本文编号:3090246
【文章来源】:电影文学. 2020,(2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语言的衍义:从不可见到可见
二、影像的造型:从整体性到碎片化
三、主体的记忆:从过去到未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复:囤积抑或凝缩——阿塔利、德勒兹与极简电子舞曲的时间性[J]. 姜宇辉. 文艺研究. 2013(12)
[2]身体、符号与意象:德勒兹视阈中的“情—调”[J]. 姜宇辉. 学术月刊. 2010(10)
本文编号:3090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90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