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动画中人性关怀的视觉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4:13
本文关键词:当代日本动画中人性关怀的视觉表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所处时代及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互为建构的存在关系。一方面,动画电影不可避免的融入社会、折射社会,并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构与表达之中。另一方面,社会的整体文化形态及其精神指向又反过来,会对动画电影的创作与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是致变性作用。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动画形态的比对和分析,不难发现,日本动画以其鲜明的美学形态,蕴含东方哲学“内观”式的人文理念,对人性关怀与受众体验,投入了更多关照视点。而在这种极具人性关怀的人文视点的背后,必然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传承、以及植根于集体无意识的惯例习俗、价值认同,等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跨文化的受众接受之中,日本动画这种基于人性关怀的视觉表达,能够有效地产生跨文化的认同与共鸣,其中之蕴含令人深思。对以上两方面问题的探求是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文在引言部分论述了问题源起及研究方法,并在差异性视野下对美国与日本动画进行不同层面的比较和分析,进而得出日本动画更具人性关怀的文化特质。第一章以生态结构和民族文化特质,以及日本动画与日本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当代日本人在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所具有的不安、孤独、压抑、自我不确定的心理特质,而动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揭示或反映这些社会问题,同时作为一种情感宣泄和逃避手段,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当代受众实施着一种人性关怀和精神抚慰的社会功能性。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针对日本动画人性关怀的视觉表达,以本体为切入点,从绘画风格、色彩表征、场面调度、视觉节奏等,综合分析日本动画在视觉表达层面对受众心理的作用,通过联想机制给观者带来体验与认同进而产生的人性关怀和精神抚慰。第三章通过对具有人性关怀内涵的典型动画案例的分析入手,从叙事建构、叙述视点、价值预设以及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人性关怀内涵的动画的结构模式。第四章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借助镜像关系与文本期待等理论,对日本动画的人性关怀进行文本的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日本动画 人性关怀 精神抚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第一节 问题缘起9-10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10-11
- 第三节 差异性视野中的日本动画及其价值11-13
- 第一章 日本动画人性关怀的成因及其存在合理性13-19
- 第一节 生态结构与民族文化气质的形成13-14
- 第二节 文化特质及价值认同14-19
- 第二章 日本动画人性关怀的视觉表达及其本体分析19-57
- 第一节 视觉风格分析19-28
- 绘画性及其审美趣味19-23
- 色彩特点与表征23-28
- 第二节 场面调度与视觉空间分析28-36
- 第三节 视觉节奏分析36-38
- 第四节 细节分析38-45
- 画面的细节40-43
- 动作细节43-45
- 第五节 综合分析45-57
- 第三章 日本动画人性关怀的叙事风格及成因分析57-71
- 第一节 主题蕴涵及价值预设57-59
- 第二节 人性关怀的叙述视点及叙事结构模式59-62
- 情节设置与叙事模式60-62
- 第三节 死亡美学的消极审美观念和含蓄哀怨的文化传统62-71
- 无常观63-68
- 空寂68-69
- 物哀69-71
- 第四章 日本动画人性关怀的接受分析71-78
- 第一节 压抑与欲望的情感唤起及其“想象性满足”71-75
- 第二节、超越现实的情感召唤与文本期待75-78
- 结语:启示与反思78-80
- 参考文献80-83
- 专著80-82
- 期刊论文82
- 参考影片82-8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83-84
- 致谢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东霞;;“花属樱花,人惟武士”与日本人的无常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本文关键词:当代日本动画中人性关怀的视觉表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