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从家庭走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流变

发布时间:2021-06-20 16:28
  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前后,中国影视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出不彻底的主动性特征。进入新世纪前十年,随着观影群体的转换,银屏女性重新被归整于家庭私领域之内,女性仍是传统男权中心思想的背书。而2010年代后,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既有被旧有的家庭和社会所羁绊的大女主和其他都市女性形象,也有跳出家庭伦理牵绊中的女性角色,女性形象塑造更具社会现实感诉求。质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家庭向社会的跨越、转变,而这背后正是对男权中心潜在的、温和的突破。 

【文章来源】:东吴学术. 2020,(04)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978-2000:意识形态剩余物的转化——女性角色银幕展演的不彻底主动性
2001-2010:被解构的独立意识——女性从家庭私领域向社会跨越的失败
2011-:女性形象多元书写——传统性别伦理跨越中的现实指涉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当代媒介场域中的“女性脱嵌者”[J]. 盖琪.  文艺研究. 2019(12)
[2]从“可见”的女性到生命意识的多元化表达——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女性题材电影思考[J]. 周艳.  电影评介. 2019(20)
[3]现实主义青春片创新路径探析[J]. 桂琳.  中国文艺评论. 2019(09)
[4]东窗镜像:中国电影学派与第四代女性电影叙事伦理分析——以《人·鬼·情》为例[J]. 刘晓希,饶曙光.  当代电影. 2019(08)
[5]“大女主”剧:是女性的“盛世”还是“幻觉”?[J]. 雷雯.  艺术评论. 2017(12)
[6]电影观众的代际转换——80后、90后、00后的电影消费偏好研究[J]. 陈昌业.  电影艺术. 2017(06)
[7]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的伦理学分析——以《紫颜色》、《杜拉拉升职记》、《女魔头》为例[J]. 李丹丹.  学术交流. 2014(07)
[8]社会结构变迁下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J]. 陆笑.  今传媒. 2013(08)
[9]中国式“小妞”——国产“小妞电影”面面观[J]. 李莉.  当代电影. 2012(05)
[10]女性意识是革命意识形态的剩余物——“十七年电影”底层女性的群体特点[J]. 曲春景,张霁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硕士论文
[1]香港电影(1997-2006)美学精神初探[D]. 侯东晓.曲阜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39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39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f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