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9:00

  本文关键词: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个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在中国正经历翻天覆地变化之时,西方世界从未停止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审视和打量。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如今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环境中,国家形象受到了中国的高度重视。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在国际事务中也更具影响力与话语权。电视媒体作为文化外交重要的传播手段,在“地球村”时代对于各国的日益频繁文化交往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纪录片产业,它作为“真实性”的代表,成为我国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本文从纪录片这一文化产品入手,以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为视角,具体选取1958-2014年间的国内自制及中外合拍的中国题材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为研究样本,从可行性、必要性、紧迫性三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间的关系。根据纪录片创作的选题特征、叙事方式、传播渠道等三个维度,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对比分析不同阶段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如何塑造国家形象及塑造了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其中,1.1958-1979年新生自信时期,塑造了昂扬奋进的“新生中国”形象。2.1980-1999年宏大叙事时期,通过歌颂长江、黄河、长城等宏大景观,塑造了“宏伟中国”形象。3.2000-2014年多元共存时期,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纪录片创作中,与时俱进地塑造了“生态中国”形象。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当前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存在的不足,主要有:1.数量少,仍有很多丰富的地理资源有待挖掘。2.国际化叙事模式不成熟,故事化叙事技巧仍有待提高。3.纪录片市场化程度低,衍生品开发意识弱。4.播映平台少,传播影响力不足,局限国家形象的传播。本文认为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有:1.加强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意识,多角度的选题,广泛的选材,加大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市场份额,但创作者在选题前应做好受众调查与市场调查,根据受众的需求找准定位,同时融入时代价值观,使作品更具针对性,切实塑造一个负责任、积极进取的大国形象。2.强化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吸引更多的观众,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3.积极打造国内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本土品牌,创造独特的、创新的纪录片产品,多出精品力作,增强纪录片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加快纪录片市场化进程,推动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不仅注重图书、音像制品等衍生品的开发,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获得拍摄支持,挖掘更多题材,同时还能宣传地方的旅游特色,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让观众在亲身旅游中将影像中的中国形象转化为眼前的现实。4.构建立体化的对外传播网络,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同时多参加国内外纪录片节、展览,积极推进中外合拍中国题材纪录片,多种渠道扩大纪录片的传播范围,达到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目标。目前关于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理论研究尚少,显得有些滞后,仍有许多方面有待探讨和深入研究,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此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然地理 纪录片 国家形象 塑造方式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5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引言8-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9-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9
  • 1.2.3 研究述评19-20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0-21
  • 1.3.1 研究内容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4 创新之处21-22
  • 2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22-30
  • 2.1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22-23
  • 2.2 国家形象的相关概念23-27
  • 2.2.1 形象的概念23-24
  • 2.2.2 国家形象的概念24-26
  • 2.2.3 国家形象的塑造26-27
  • 2.3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塑造国家形象的关系27-30
  • 2.3.1 可行性27-28
  • 2.3.2 必要性28
  • 2.3.3 紧迫性28-30
  • 3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探究30-42
  • 3.1 国家形象的内涵要素30
  • 3.2 研究样本的选择30
  • 3.3 各阶段具体方式方法探究30-39
  • 3.3.1 1958-1979年:新生自信阶段30-31
  • 3.3.2 1980-1999年:宏大叙事时期31-33
  • 3.3.3 2000-2014年:多元共存时期33-39
  • 3.4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不足分析39-42
  • 3.4.1 数量少,地理资源仍有待挖掘39-40
  • 3.4.2 国际化叙事模式不成熟40
  • 3.4.3 市场化程度低40
  • 3.4.4 播映平台少,传播影响力不足40-42
  • 4 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探究42-47
  • 4.1 加强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创作意识,增加创作数量42
  • 4.2 提高故事化叙事能力与水平,人性化塑造国家形象42-43
  • 4.3 打造中国“自然地理”品牌,助力产业化发展43-44
  • 4.4 构建立体化的对外传播网,最大化传播国家形象44-47
  • 5 总结与展望47-49
  • 5.1 观点总结47
  • 5.2 研究不足47-48
  • 5.3 研究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2
  • 参看电视纪录片52-53
  • 致谢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4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