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民俗题材纪录片的人物形象探析 ——以《生活在左,木鱼在右》为个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1-06-29 20:01
  纪录片的影响力愈加提升,成为人们观察社会与现实的影像镜子,对研究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同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进、与时俱进的。”民俗是反应地域文化与人类生活的重要载体,人物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片展现主题的不二法门。目前,对于民俗题材的纪录片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只是表象的记录,很少基于传统民俗这类题材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由单个人物(绝对的特殊性)通向群体(相对普遍性)乃至整个社会,并同时结合个案创作《生活在左,木鱼在右》来进行探讨。本研究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第一,对民俗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民俗题材,分别对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与原则和当下创作中的不足进行叙述;第二,以阶梯式综合分析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共性、特性及其统一,论述了哲学艺术学如何判定共性与个性以及影视艺术如何追求二者统一;第三,以创作作品《生活在左,木鱼在右》为个案解析,针对民俗文化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人物外在内在的特质、视听语言的体现这三点阐述了民俗题材纪录...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民俗题材纪录片的人物形象探析 ——以《生活在左,木鱼在右》为个案解析


第二,画面影调是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以及色彩、色调的搭配关系,是光

背景音乐


采用最平实的话语省却繁琐的修饰和形容,人物在表达的时候才越显自然,人物形象也就更为深刻真实。图-7最后,是对背景音乐的把握与选择。音乐是升华纪录片艺术品格的有效手段。不同音乐风格具有不同抒情功能,轻松快乐的音乐表达愉快的情绪,凄凉忧郁的音乐则表达悲伤的情感。同样,音乐是具有戏剧性的,在纪录片《生活在左,木鱼在右》中,贯穿整部片子的唢呐和木鱼声是与作品的时代特色、地方风俗、人物个性生活相统一的。在片头出现的田野画面,配合的却是主人公做法事的背景音乐。这是导演故意而为之,目的就是通过与画面基调相背离的音乐营造出强烈的冲突感,塑造出人物特征的立体感,深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而整部纪录片的音乐风格会偏向民俗风,用民俗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与意境去契合纪录片的整体格调,不仅仅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更是凸显地域民俗文化带来的听觉享受。三、板块式叙事结构重塑人物形象作为蒙太奇理论的开创者—爱森斯坦曾说“这就是条理贯通地阐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阐述整场戏、整部影片的内部运动—更何况我们的影片所面临的人物,不仅仅是合乎逻辑的条理贯通的叙述,而正是最大限度激动人心的、充满感情的叙述。蒙太奇—就正是解决这次任务的强有力的助手。” 8 在纪录片中,叙事结构的方式包括整体 8 源于《电影艺术四讲》,时代出版社,齐宙译,1953, 7.

架构图,辅线,暗线,主线


木鱼在右》的策划和创作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采访和调查得到主人公人物本身的三重矛盾,第一是职业身份矛盾,第二是人物的思想戏剧性,第三个是关于门派继承的矛盾。这样作品就形成了一主一辅一暗三条线索(如图-8 所示)。图-8从该结构图上可以直观看到,辅线与暗线是构成主线的潜在原因,三者共同架构了特定的时代坐标,而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定格并铺展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纪录片强调它的真实性,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现代意识,从素材中挖掘人物人格魅力和凸显形象风采的镜头,比如《生活在左,木鱼在右》中:主人公熟练到闭眼能做的法事动作、与人交谈时神采飞扬的神情以及面对孙儿们满脸褶皱却喜笑颜开的面庞等这些镜头的交替呈现,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镜头平行交叉的重新组合,使得全片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感染力很强且给人无尽的回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传记电影叙事的共性与个性[J]. 张苏扬,安洁.  电影文学. 2018(09)
[2]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 邓建波.  电视指南. 2017(15)
[3]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着力点研究[J]. 朱建德.  视听. 2017(03)
[4]让人物“鲜活”起来——人物纪录片创作点滴体会[J]. 郭鹰.  新闻战线. 2014(10)
[5]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群像化叙事手法的运用[J]. 董峥楠.  戏剧之家. 2014(11)
[6]艺术本质的动态分析[J]. 陈炎.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3)
[7]蒙太奇式的叙事策略——浅析群像电影中的叙事结构[J]. 林雪.  东方艺术. 2012(24)
[8]浅谈纪录片人物内心的记录和表达——纪录片《迷墙》创作报告[J]. 潘志琪.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6)
[9]展现时代变迁下的真实人物群像——贾樟柯电影语言分析[J]. 王喆.  电影文学. 2011(23)
[10]“性格”人物与“群像”人物——谈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J]. 刘丽丽.  青年文学家. 2011(06)

博士论文
[1]徐复观艺术思想研究[D]. 朱立国.东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人文类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的立体化表达[D]. 胡茜.山东师范大学 2018
[2]纪录片的人物心理表现手法研究[D]. 张力.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纪录片中的“群像”表现手法研究[D]. 蔺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4]接受美学视阈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情感传达的研究[D]. 李佳卓.中国传媒大学 2016
[5]人文纪录片的影像叙事风格[D]. 张亚冬.河北大学 2016
[6]如何凸显人物性格[D]. 刁伟长.辽宁大学 2015
[7]论中国当代纪录片叙事艺术[D]. 郁章利.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辩证意蕴[D]. 禹国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9]论纪录片叙事及其表征[D]. 王娇.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57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57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