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从“洋小姐”到“国民母亲”:林楚楚的跨文化表演实践(1926—1937)

发布时间:2021-07-01 09:05
  本文视林楚楚为中国默片时代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女明星代表。跨越国界的生活背景、双语言与多元文化熏陶的独特身份经验让其能够自如转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的话语背景和电影类型中。面临不同文化秩序之碰撞,林楚楚在电影表演中展演、指认其多层次的女性主体身份,并将自身的跨文化经验演绎为各种为大众认可的"主流"女性气质。然而,这种表演"主流"的突围策略,虽然使林楚楚在保守性别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性别身份协商的能动性,却亦充满了被收编的危机。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从“洋小姐”到“国民母亲”:林楚楚的跨文化表演实践(1926—1937)


林楚楚(左)与黄柳霜(右)(12)

年代,母爱,身份,母亲


有趣的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林楚楚在大众媒介中的少女形象突然消失了,围绕着她多元文化身份的差异性叙述也变得单一起来:她转变为一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只与孩子们一起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她与黎民伟的第一个孩子黎铿1928年便出生了,但上述明星形象上的转变却发生在1931年以后。换言之,到了20世纪30年代,林楚楚对母亲形象才有了近乎偏执的公共展示。在一篇自述电影《母爱》角色的文章中,林楚楚欣然承认了自己饰演母亲的“一贯作风”和从中所取得的成绩,继而说道:“《母爱》一篇最为切合我的生活……《母爱》的演出使我对这个目的(教育子女)得益不少抑且最合我个人现在的需要。”(15)在这一陈述里,林楚楚在银幕之上/公领域的所有表演活动,都似乎指向了银幕下/私领域的目标,即如何更好地履行母职。若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化语境及其对电影生产的影响,就不难将上述林楚楚形象建构的变化与之联系起来。许多研究已经指出,20世纪30年代,大众媒体中的女性要么成为一个具有阶级意识的战士(左翼话语的期待),要么成为家庭主妇(右翼话语的期待)。(17)这表明,尽管不同政治群体对“自由主义”话语批判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在女性身份的论述上却达成了共识,即女性必须终结此前的流动身份和肆无忌惮的欲望追求,选择进入一种结构化的身份位置中。如此看来,林楚楚的明星形象轨迹似乎完全符合这一文化语境变迁,即由一位少女变为一位母亲,也同时意味着其女性身份和欲望构成从20世纪20年代充满异质性的混杂状态,变为20世纪30年代重新屈服于结构性父权文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学界对于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的研究——以《东方杂志》刊载的文章为考察中心[J]. 薛琪薪.  江汉学术. 2019(06)
[2]跨域书写中的文学地景——以粤籍华侨作家杜埃的菲律宾抗日题材创作为例[J]. 单昕.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2)
[3]联华公司的国片复兴运动与浪漫爱情节剧的兴起[J]. 张颖.  文艺研究. 2017(03)
[4]母职假面下的爱欲涌动:30年代母亲电影中的女性情欲对“新母职”话语的颠覆[J]. 张颖.  当代电影. 2016(05)
[5]改编和翻译中的双重转向与跨学科实践:从莎士比亚戏剧到早期中国电影[J]. 张英进,秦立彦.  文艺研究. 2008(06)



本文编号:3258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58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