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7 07:49
父亲这一角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其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与子辈关系的变化反映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道德伦理的重新定位和新型家庭观念的重塑都透过父亲这一重要的文化符号指涉出来,这一时期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通过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张杨为代表的优秀电影人通过对传统父权文化的质疑反思,启迪着人们不断探索着新时期下道德伦理的重新建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着重总结概括了张杨电影中不同类型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并借用精神分析学派相关理论对父亲形象的内涵进行了相关阐释。第二部分对张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则把张杨的作品与东西方的导演分别进行比较,力图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对父亲不同态度背后的文化成因。最后一部分则把论文导入到父亲形象背后的家庭伦理观念和传统文化,思索父亲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反思在社会转型期中个人自由发展与传统伦理的困境和出路。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张杨导演及作品概述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2章 张杨作品里的父亲题材分析
2.1 张杨作品里的父亲形象
2.1.1 被排斥消解的父亲
2.1.2 被放逐找寻的父亲
2.1.3 被认同接纳的父亲
2.2 张杨电影中父子关系分析
2.2.1 传统父子关系的没落
2.2.2 现代父子关系的困惑
2.2.3 后现代父子关系的迷茫
2.3 张杨电影中父亲形象的理论阐释
2.3.1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与父子关系
2.3.2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荣格理论
第3章 做为第六代导演的张杨的个性化书写
3.1 第六代导演父亲形象的特征
3.1.1 第六代导演总体艺术特征
3.1.2 第六代导演父亲形象叙事策略
3.2 张杨导演父亲形象的个性化叙事策略
3.2.1 父亲形象的主题要素
3.2.2 父亲形象的影像构成
3.2.3 父亲形象的表现形式
3.2.4 父亲形象的文化内涵
第4章 比较视野下的父亲形象书写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4.1 张杨的《洗澡》与李安的《饮食男女》
4.1.1 《洗澡》:传统文化的回归
4.1.2 《饮食男女》:传统文化的衰落
4.2 张杨的《向日葵》与丘赫莱依的《小偷》
4.2.1 张杨的《向日葵》:由冲突到和解
4.2.2 丘赫莱依的《小偷》:由冲突到决裂
第5章 张杨电影中的家庭伦理关系透视
5.1 张杨电影中家庭伦理关系背后的传统文化
5.1.1 家国同构的传统政治结构
5.1.2 家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5.1.3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家庭观念
5.2 张杨电影父亲形象嬗变背后的社会内涵
5.2.1 社会转型与父亲地位的变化
5.2.2 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5.3 张杨电影父亲题材的启示
5.3.1 传统家庭观的反思
5.3.2 传统家庭观的重构
5.3.3 家庭伦理观的去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角度和文化内涵[J]. 张宏. 电影文学. 2010(19)
[2]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思考——李安电影解读[J]. 孟春蕊. 文艺争鸣. 2009(09)
[3]浅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父子关系的嬗变[J]. 蒋爱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儒家文化与家庭伦理剧的创作[J]. 彭文祥. 中国电视. 2007(08)
[5]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J].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6]从批判、反思到皈依传统——论张扬电影的价值取向[J]. 王颖.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4)
[7]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 高乐田. 哲学研究. 2005(09)
[8]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张杨电影的创造性叙事与表意[J]. 峻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向传统回归的叙事——张扬电影论[J]. 李学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弑父行为之后 当代电影中的家庭:缺失与补偿[J]. 李奕明. 电影艺术. 1989(06)
硕士论文
[1]张扬导演电影透视[D]. 王妮.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9244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张杨导演及作品概述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2章 张杨作品里的父亲题材分析
2.1 张杨作品里的父亲形象
2.1.1 被排斥消解的父亲
2.1.2 被放逐找寻的父亲
2.1.3 被认同接纳的父亲
2.2 张杨电影中父子关系分析
2.2.1 传统父子关系的没落
2.2.2 现代父子关系的困惑
2.2.3 后现代父子关系的迷茫
2.3 张杨电影中父亲形象的理论阐释
2.3.1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与父子关系
2.3.2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荣格理论
第3章 做为第六代导演的张杨的个性化书写
3.1 第六代导演父亲形象的特征
3.1.1 第六代导演总体艺术特征
3.1.2 第六代导演父亲形象叙事策略
3.2 张杨导演父亲形象的个性化叙事策略
3.2.1 父亲形象的主题要素
3.2.2 父亲形象的影像构成
3.2.3 父亲形象的表现形式
3.2.4 父亲形象的文化内涵
第4章 比较视野下的父亲形象书写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4.1 张杨的《洗澡》与李安的《饮食男女》
4.1.1 《洗澡》:传统文化的回归
4.1.2 《饮食男女》:传统文化的衰落
4.2 张杨的《向日葵》与丘赫莱依的《小偷》
4.2.1 张杨的《向日葵》:由冲突到和解
4.2.2 丘赫莱依的《小偷》:由冲突到决裂
第5章 张杨电影中的家庭伦理关系透视
5.1 张杨电影中家庭伦理关系背后的传统文化
5.1.1 家国同构的传统政治结构
5.1.2 家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5.1.3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家庭观念
5.2 张杨电影父亲形象嬗变背后的社会内涵
5.2.1 社会转型与父亲地位的变化
5.2.2 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
5.3 张杨电影父亲题材的启示
5.3.1 传统家庭观的反思
5.3.2 传统家庭观的重构
5.3.3 家庭伦理观的去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角度和文化内涵[J]. 张宏. 电影文学. 2010(19)
[2]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思考——李安电影解读[J]. 孟春蕊. 文艺争鸣. 2009(09)
[3]浅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父子关系的嬗变[J]. 蒋爱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儒家文化与家庭伦理剧的创作[J]. 彭文祥. 中国电视. 2007(08)
[5]已知和未知的“第六代”[J].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6]从批判、反思到皈依传统——论张扬电影的价值取向[J]. 王颖. 山东社会科学. 2006(04)
[7]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 高乐田. 哲学研究. 2005(09)
[8]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张杨电影的创造性叙事与表意[J]. 峻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向传统回归的叙事——张扬电影论[J]. 李学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弑父行为之后 当代电影中的家庭:缺失与补偿[J]. 李奕明. 电影艺术. 1989(06)
硕士论文
[1]张扬导演电影透视[D]. 王妮.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6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6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