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大陆抗战电影叙事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大陆抗战电影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及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这种多元话语共存的背景下,抗战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往权威话语下单一的叙述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抗战电影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叙事话语、叙事视角和结构模式的分析,透视新世纪以来抗战电影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并试图对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在梳理抗战电影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阐明新的历史语境对这类电影的影响。抗战电影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一种,其发展受制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这也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抗战电影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变得紧张,无论是两国政府还是民间,摩擦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日战争的历史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电影的热点题材。随着新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化转型的完成,抗战电影的创作在传达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同时,又被消费文化和商业运作所挟裹,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特点。第二章,分析抗战电影在叙述话语方面的特征。进入新世纪,抗战电影的叙事话语显得更为丰富灵活,不同主体都试图选择适合自己的叙述话语:以大众娱乐为代表的民间话语运用“游戏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对于历史的颠覆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个小人物的英雄故事;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官方话语,则通过“主旋律”叙事策略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电影精英,选择的是“国际化”的叙事策略,通过借鉴西方战争影片的成功经验,期待作品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第三章,对抗战电影的叙事视角进行探讨。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电影的娱乐性、消费性日益明显,以往抗战电影中所惯常采用的零聚焦型全知视角叙述,已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内聚焦型视角、外聚焦型视角和多重聚焦型视角的综合运用,这便极大拓宽了电影叙事的范围。正是由于叙事聚焦类型选择的多变,新世纪以来的抗战题材电影才越发显得丰富多彩。第四章,侧重于分析类型电影对抗战电影的影响。新世纪抗战电影深受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影响,为赢得观众和市场,这类电影往往借鉴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成功模式,将喜剧片、战争片和谍战片等类型电影中经典的元素杂糅其中,颠覆了以往抗战电影较为单一的结构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美学风格。第五章,主要是对新世纪抗战电影的反思。在充分肯定新世纪以来抗战电影取得的一些新突破的同时,本文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许多影片为吸引观众的眼球,存在着将严肃沉重的历史题材过度娱乐化的倾向,造成影片中价值观念的混乱,缺少探究和表现历史真实性的使命感。
【关键词】:新世纪 中国大陆 抗战电影 叙事话语 叙事视角 类型电影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11
- 一、抗战电影的发展历史与当下的社会语境11-21
- (一) 抗战电影的发展历史11-15
- (二) 抗战电影当下的社会语境15-21
- 二、叙事话语的多元化21-33
- (一) 民间话语的游戏化叙事21-25
- (二) 官方话语的主旋律叙事25-27
- (三) 精英话语的国际化叙事27-33
- 三、叙事视角的多样化33-41
- (一) 内聚焦型视角的运用33-35
- (二) 外聚焦型视角的运用35-37
- (三) 多重聚焦型视角的运用37-41
- 四、类型电影元素的运用41-53
- (一) 战争类型电影元素的运用42-46
- (二) 喜剧类型电影元素的运用46-50
- (三) 谍战类型电影元素的运用50-53
- 五、对新世纪抗战电影现状的反思53-59
- (一) 过度的娱乐化53-55
- (二) 价值观念的混乱55-57
- (三) 历史真实探究的不足57-59
- 结语59-61
- 附录:中国抗战电影主要作品61-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晶;;性别视野下的重庆抗战电影[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2 东丰;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J];电影评介;1995年05期
3 李亦中;蔡楚生与抗战电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刘春林;;浅谈新中国大陆抗战电影中日本军人形象的变迁[J];青春岁月;2013年22期
5 朱骏;;穿越抗战电影[J];今日重庆;2012年12期
6 谭春发;中国的抗战电影[J];中外文化交流;1995年03期
7 付晓;一寸河山 一寸血 浅析新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电影中的历史阐释[J];电影艺术;2005年05期
8 李俊;;中国抗战电影巡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3期
9 姚汝勇;杨玉霞;;纯真年代里的“梦”——再读“十七年”抗战电影[J];电影评介;2008年03期
10 韩琛;;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明;;抗战电影历史对话的可能性探析——以《南京!南京!》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首席记者 杨帆 实习生 黎媚 魏廉直;近万场次抗战电影送到农村[N];重庆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吴月玲;《残团》:一部由照片生发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四川,抗战电影大后方[N];四川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姚志峰;中国抗战电影——胶片上的民族魂[N];中华新闻报;2005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刘藩;抗战电影:流传久远的神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海涛;国产抗战电影的突破与创新[N];中国电影报;2005年
8 小凤子 记者 彭雅;抗战电影幕后故事首次揭秘[N];重庆商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博;想表现普通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磊;新时期经典抗战电影艺术美探寻[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袁堂正;新世纪中国大陆抗战电影叙事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3 王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陆抗战电影[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恒;嬗变的历史影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付晓;欢呼与沉痛[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德坤;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再认识[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7 冯清贵;论陪都电影的美学特征与传播机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大陆抗战电影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