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研究 ——以毕业作品《夜的食光》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9 04:15
  纪录片是传递文化、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可映射人类现实世界中生命的真实状态。美食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记录我国饮食文化流变与传承之余,具有治愈大众、传递生活态度的效力。当前,美食类纪录片多借助网络社交平台或移动终端到达用户,并依托于此类平台迅速发展,凭借其创新性的创作理念、高水准的影视画面你及短时长、大体量等优势,满足当代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与分享的需求,该题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论文依据目前的新媒体环境及移动网络用户的阅读习惯,剖析网络时代中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交往等理论进行阐述。以毕业作品《夜的食光》为例,对比国内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力图把握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用户的需求规律,进而总结适用于此类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以此丰富纪录片的研究。论文将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划分为主题设置、叙事手法、视听手段及价值建构四部分。该类型的纪录片主题选取倾向与设置理念,适应当代用户面临快节奏生活环境的情感释放需要,融入慢食文化的主题理念,充分满足用户闲暇之余所需的精神治愈,倡导大众享受美食、享受生活。与此同时主题设置还加入平民化...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研究 ——以毕业作品《夜的食光》为例


美食类纪录片用户调查问卷

纪录片,美食


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研究10从网络社交平台来看,用户是有独特个性的群体,若要站在用户的角度理解其诉求,就需要创作者对媒介环境、用户的特点进行调研分析,只有对作品有充分认知,才能有效抓住用户痛点、把握市场方向,从而创作出另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为研究用户对美食类纪录片的兴趣及需求,论文以微信平台用户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地电子问卷的形式对用户观看此类纪录片的习惯与需求进行分析调查,重点分析其观看动机及感受。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中女性占六成,用户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学生居多。通过筛选,共得到113份有效问卷作为论文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如图1-2),用户对于美食类纪录片的观看需求可分为以下三方面:图1-2美食类纪录片用户调查问卷2.1感受美食背后的情感表达中国人通过饮食交流情感的习俗已流传千年。美食逐渐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回报、奖励与团圆,可见“传情”是美食的一大重要使命。每逢喜事,中国人便会邀请亲朋一起举杯欢庆,遇到丧事也会设“解慰酒”以表谢意,不难看出“吃”是中国人人际往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一起吃饭来增加彼此间的沟通,美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大众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主要指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受被摄主体影响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并通过拍摄将这种感触传递给用户。这里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指美食类纪录片中所体现的亲情、乡愁等。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富有饱满的情感因素,尤其对于纪实类纪录片而言,将人文情感贯穿影片始终更能引起用户共鸣。《夜的食光》找寻到食物与情感融洽的切入点——校门口夜市,探寻夜市摊主与家人、食客间的情感故事。在社会快速

美食,李子,视频


网络社交平台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研究261.光影色彩:美食中的轮廓与质感“光影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①光和影是指通过光线的照射在画面中所映出的具有明暗差异的色调。光之所以能够成为影视造型的重要元素之一,与它自身所具备的其他造型艺术所不可替代的影视表现力息息相关。将光影做创造性的明暗分布不仅可以打造物体的立体感和轮廓,还能突出被摄主体,从而对影片中的重要形象做进一步的强调。当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画面中介入光影色彩后,无形之中便会赋予其无穷的魅力。为突出主体的轮廓与质感,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通常会将人物放置于光源所指一方。李子柒美食系列视频就巧妙地利用光影表现出人与食物之间紧密的联系,如图4-3是她在冬日的夜晚烹饪美食的画面,光影将李子柒的主体形象突出,在打破了单调视觉感受的同时,还帮助用户快速明确视觉重点。在移动媒体观看纪录片时,较小的屏幕容易让用户忽视关键信息,而逆光能有效地突出主体形象。如图4-4李子柒在采摘花瓣时,光影从背后照射在李子柒身上,在清晰勾勒出其轮廓的同时,有效地加剧空间的纵深感,体现出在自然光的映射下辛勤劳作的美食创造者的平凡与伟大。图4-3李子柒美食视频截图1图4-4李子柒美食视频截图2《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拍摄奶桶肉时,充分利用光线凸显出食物的纹路与质感,当画面切换到伊比利亚火腿时,镜头只使用了左侧一边的光线,5秒的时长中光影的流动使火腿与四周黑暗的环境形成了强烈对比,将用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光亮之处,在突出食物主体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丝神秘感。①闫伟红.鲁本斯和伦勃朗同名作《下十字架》光影与明暗的分析与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0(13):54-5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化视野下我国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风味人间》为例[J]. 位迎苏,李新蕾.  中国电视. 2019(09)
[2]美食类纪录片中的“人文之美”[J]. 赵迪.  美与时代(下). 2019(06)
[3]国内纪录片的类型意识与类型焦虑[J]. 王家东.  青年记者. 2019(11)
[4]《风味人间》:中国美食纪录片新范式[J]. 肖清.  当代电视. 2018(12)
[5]《人生一串》成为爆款 纪录片如何在B站“发酵”?[J]. 三文娱.  青年与社会. 2018(23)
[6]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J]. 杜娟.  电影评介. 2018(05)
[7]探析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故事化特征[J]. 王立峰.  电视指南. 2018(02)
[8]文化自信:季羡林论东西方文化互动[J]. 王岳川.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9]浅析我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审美之境[J]. 徐婉晴,卓光俊.  当代电视. 2014(10)
[10]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例[J]. 胡智锋.  探索与争鸣. 2014(07)

硕士论文
[1]美食类纪录片构思多样性探析[D]. 管睿敏.四川师范大学 2019
[2]社交网络美食类短视频研究[D]. 任思雨.山东大学 2018
[3]自媒体视域下的美食文化传播内生态研究[D]. 陈伟.苏州大学 2018
[4]从“凝视”到“扫视”[D]. 续蔚一.重庆师范大学 2017
[5]新媒体平台对中国纪录片的影响研究[D]. 朱佳蓉.重庆大学 2016
[6]移动社交媒体的叙事研究[D]. 王缘.南京艺术学院 2016
[7]国内饮食文化类电视纪录片研究[D]. 杨霓.黑龙江大学 2016
[8]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D]. 束芳彬.华中师范大学 2015
[9]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D]. 胡梦楠.郑州大学 2014
[10]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D]. 李晓岑.曲阜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31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31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