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电影化过程中昆曲表演假定性的困境——以舞台版《牡丹亭》和两版电影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9 15:16
  文章以昆曲作品《牡丹亭》及其两个版本的电影化作品为例,归纳得出舞台版《牡丹亭》中的三种假定性手段:语言约定、程式化动作、典型布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游园"和"惊梦"两折在电影化中假定性手段的变化。1960年版《游园惊梦》中,引入了视点的干预,造成假定性对冲;1986年版《牡丹亭》中,则采用了较为保守的影视化方式,将镜头作为舞台表演的补充,但造成了"电影感"的缺失。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暴露了戏曲电影化过程中,在假定性层面遇到的系统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戏曲电影美学理论亟待完善。 

【文章来源】:民族艺林. 2020,(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舞台与银幕之间:假定性和《牡丹亭》
三、张继青舞台版《牡丹亭》中的假定性手段
    (一)语言约定
    (二)程式化动作
    (三)典型布景
    (四)小结
四、1960年版《游园惊梦》:视点干预,造成假定性对冲
五、1986版《牡丹亭》:作为舞台补充的镜头与“电影感”缺失
六、结语:戏曲艺术电影化之困与之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梅兰芳等中苏艺术家讨论会记录(未删节版)及其价值[J]. 陈世雄.  文化遗产. 2019(01)
[2]论戏曲舞台的假定性[J]. 熊伟鹏.  大众文艺. 2015(23)
[3]两个版本昆曲电影《牡丹亭》中戏曲空间的电影化[J]. 张泠.  戏曲艺术. 2012(04)
[4]戏曲电影时空的假定性[J]. 顾秋佳.  当代戏剧. 2009(06)

硕士论文
[1]昆曲电影简论[D]. 缪磊.苏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32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32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0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