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村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1:08
本文关键词:吴村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云际会,人才荟萃,中国电影界的英才咸集于此。这当中有一位一度引人关注、而后淡出影人视野并长期被人忽略的知名导演,他便是吴村。吴村的早期电影创作从1927年延续到1948年,基本上与中国最为动荡的历史相重合,他的电影一直秉持着“反映时代”的宗旨,在动荡中坚持着对社会进行批判,但吴村又是一个深谙观众心理、了解市场需求的导演,因此他的电影不是枯燥的教化,而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达到社会的批评,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为求得导演创作之全貌,本应将导演所有作品放在研究框架之下,但由于吴村于1941—1948年间一直在南洋活动,当时拍摄的影片我们只能看到只字片语的新闻记录,而建国以后的创作的《天山歌声》《抗旱曲》均是与人合作,《一串珍珠》则“拍摄于1966年,仅存四本(可能是未完成之作)”’,这三部作品都是响应当时的政治号召之作,因此本文在作导演研究时,只选择了吴村在建国以前即1927-1948年间在中国本土的创作。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吴村的生长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剥茧抽丝地挖掘形成他电影创作主张的影响因素。在第二章中,将吴村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并梳理了每部影片创作背景及概要,以便在影片的具体分析中较客观的提取体现吴村意愿的成分。作为本文的重点,第三章中以吴村的创作思想为纲,以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为线,从女性书写、城市想象、借古讽今三个方面来体现吴村的社会批判,并指出吴村批判的层次递进性。在第四章,对吴村对类型电影的独特贡献—歌唱片进行介绍,并指出以其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歌唱片的类型特点及在电影史上的独特光彩。行文最后,试图对吴村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吴村 时代 讽刺 批判 歌舞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序言7-9
- 一、吴村的个人背景9-11
- (一) 吴村的成长经历9-10
- (二) 吴村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10-11
- 二、吴村的创作经历11-21
- (一) 1927-1931初入影坛11-12
- (二) 1933-1937曲折发展12-15
- (三) 1937-1941成熟展现15-20
- (四) 1948辉煌落幕20-21
- 三、吴村创作思想及表现21-37
- (一) 吴村的创作思想21-22
- (二) 吴村创作的思想来源22-24
- 1、西方喜剧风格22-23
- 2、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23-24
- (三) 吴村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24-37
- 1、讽刺的喜剧表达24-26
- 2、精巧的谋篇布局26-28
- 3、递进式的社会批判28-37
- (1) 对社会批判的三个层次29-30
- (2) 表达社会批判的三种方式30-37
- ① 女性书写30-33
- ② 城市想象33-35
- ③ 借古讽今35-37
- 四、特殊的贡献—歌唱片37-43
- (一) 中国歌唱片的发展背景37-38
- (二) 吴村歌唱片的特点38-43
- 1、整体基调内显社会氛围38-39
- 2、以歌代舞,词曲简洁通俗39
- 3、女性歌唱39-40
- 4、歌曲抒情叙事并重40-41
- 5、导演参与词曲创作41-42
- 6、民族元素介入歌唱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单永军;;“桃花扇”故事的电影传播[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陈清洋;;吴村早期商业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2年01期
3 周俊元;别出心裁的《女儿经》[J];电影评介;1986年10期
4 夏衍;;关于《女儿经》的作者[J];电影艺术;1962年03期
5 治平;;流行歌曲的那些往事[J];博览群书;2010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清洋;吴村电影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
本文关键词:吴村电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3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