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新生代导演电影中的“崇父”情结——以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19 00:21
  中国六代导演电影中的"父亲"形象,为时代发展下的文化书写,且与"代际划分"产生关联。新生代导演脱离了"代际"的范畴,但关于"父亲"的影像书写并未停止。以2010年以来中国新生代导演电影为例,发现其延续了第六代导演"失父"情结下卑微而无助的"父亲"形象,但"父权"观却在"父子相融"与"父子相隐"间,在脆弱的基础上开始重建。这种"崇父"情结,产生于现实观照和受众诉求,并受女性主义崛起影响,内涵指向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电影新作.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新生代导演电影中的“崇父”情结——以2010年以来中国电影为例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剧照

影像,补习班,电影,银河


2019年上映的影片流露出浓浓的“崇父”情结:《流浪地球》中沉默式的父爱如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颠覆传统的慈父李靖、《银河补习班》里理想主义的父子关系、《误杀》中斗智斗勇的父亲……一时间,“崇父”之潮在银幕上蜂拥。事实上,家国一体的中国文化语境历来讲求以家为本,以家喻国,“‘父亲’是整个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聚焦点。父亲的权威话语权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价值体系走向。”1李道新教授认为,“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父亲”是中国电影包括中国早期电影无法回避也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2应该说,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起,关于“父亲”的影像书写便从未停止,且伴随时代的发展衍变出不同的“父权”观。2019年电影中呈现出的“崇父”情结来自当下电影对现实的观照,对受众的迎合,以及对女性主义崛起的异样回应。这是近十年来新生代导演电影中“父权”观的集中体现,其连接着第六代导演的“失父”情结,回应着第四代导演的“慈父”情结,以“父子相融”与“父子相隐”为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指向了更深厚和更广泛的文化自信。关于“新生代导演”的概念很难界定。有学者以具体的出生年份进行划分,认为他们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导演”3;也有学者以宽泛的出现时间区分,“主要指第六代电影导演之后的青年导演集群”4;还有学者关注特征,认为他们“展现出全然不同于第六代的作者性表征”5。“代际划分”的产生原因众说纷纭,一般学者大多认为这种划分法始于第五代,之前为倒退,之后为顺延。“中国电影研究之所以屡屡注重‘代际论’历史划分,与研究者的知识视阈在新闻性和学术性之间辗转徘徊、难以定位不无关系,特别是中国的电影在被知识分子纳入到学术系统之中,由于此前并没有积累丰厚的学术成果,他们就开始广泛吸收、尝试各种批评方法,‘代际论’就是这一过程产物。”6然而“代际划分”特征上的共性却是“独特的行业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中国电影导演非自然时间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分析依据。”7因此,如果仅以出生时间划分,不仅大批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导演无从定位,而且违背了“非自然时间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如果从作品特性论及“作者性表征”,新生代导演恰恰由于时代发展下文化的多元性,导致风格多变,很难像之前六代导演那样,用相对统一的标准来涵盖所有的成员。所以,本文采用宽泛的出现时间进行区分,将第六代之后新涌现的导演纳入一个整体观之。分类虽然相对模糊,但由于代表着文化之根的“父亲”的影像书写始终存在,因此可以通过考察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进而探讨其电影中“崇父”情结的表现形式、出现原因和文化内涵。

电影,父亲,故事,新生代


图3.电影《海洋天堂》剧照2010年至今的十年内,新生代导演延续着第六代导演脆弱的“父权”主题,却演绎出一系列“父子相融”的故事。作品中这些无助的父亲,因生活的重负,内心都对子辈怀有深深的愧疚。这种愧疚感化作责任与担当,尽管其如同一幅沉重的枷锁,让他们本就困顿的人生越发显得艰难,但终究也是父亲们迎难而上的动力,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止向狼狈不堪的生活发起挑战。另一方面,新生代导演作品中会让一些无助的父亲走向绝望,如此境地下,责任与担当会让他们模糊法律的边界,“父子相隐”的故事开始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由“父子相隐”揭示的仁礼关系再论中西伦理之别[J]. 张凝.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规训与抵抗:新生代导演电影的工厂空间[J]. 汤雪灏.  电影文学. 2018(12)
[3]《暴裂无声》:“多样态”的父亲形象与孩子的“缺失”[J]. 梁光苇.  电影评介. 2018(11)
[4]新生代电影导演的新青春叙事[J]. 王晖,艾志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5]新生代导演作者性表征辨析[J]. 虞吉,文静.  当代电影. 2017(09)
[6]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J]. 黄启祥.  文史哲. 2017(03)
[7]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的终结[J]. 虞吉,葛金松.  当代文坛. 2015(05)
[8]失踪的母亲:电影中父权叙述的新策略[J]. 戴锦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8)
[9]中国电影“代际论”批评[J]. 林大根.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代与无代——对中国导演传统的一种描述[J]. 郑洞天.  当代电影. 2006(01)

硕士论文
[1]中国内地新生代女导演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D]. 杨婕.暨南大学 2016
[2]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D]. 何赟.中南民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3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443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