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文学与电影关联的溯源与可能
发布时间:2022-01-15 18:27
20世纪以来对文学与电影关系的研究,多偏重探讨文学的现代主义如何传到电影,或文学现代主义如何源自电影,而本文关注的是两者基于"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的联姻关系。通过梳理审美现代性概念和思想,本文指出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文学和电影实质上抱有相同的美学意图,展现出同一种对社会现代性及现实提出质疑的审美观,以此来为文学与电影的关联研究建立一种新的横向联系的可能。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电影与审美现代性的关联示意图
电影这种主要依靠视觉直观地记录并揭示事实的机器,同样可以在我们面前制造出各种逼真的幻象而成为操控事实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电影艺术从开始就与质疑自身语言性的现代文学相似,形成于反思自身的审美现代性基础之上。现代电影不同于以往电影阶段的突出特征在于,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在银幕上呈现千篇一律的社会现实,而致力于以创新的方式表现不同以往的多样现实。我们可以将这一特点在现代电影中的表现进一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电影通过限制视角与感知,运用省略等剪辑技巧,以及引入看似闲散的人物的方式,制造出一种不确定的现实感;故事中主人公被赋予了不可靠性,其认识与观众的认识出现偏差;重视对非语言性技巧的使用,音乐和色彩不再单纯地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而具有了独立的表意功能;故事中增加了对颠覆理性和逻辑的梦境和心理世界的表现等等。而以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战后日本电影为代表的现代电影更是坚决地站在以还原现实为目的的单纯现实主义(Naive Realism)和渴望透视的眼睛(Desperate Eye)的对立面。现代电影运用各种非明示性的技巧,来充分展现电影所具有督促人们反思已知世界及认识的能力,从而极致地展现了审美现代性的特点。这些特征无疑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存在很大部分的重合。两者都可以被宏观上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所涵盖。张宪引用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费(Jean Dubuffet)的观点,将现代主义艺术家对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反思和质疑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对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观念的反思;对坚信世界的样貌与人的理性形态是一致的观念的反思;对强调精致的观念的反思;对偏好分析式思维的反思;对语言至上性的反思;以及对追求所谓美的观念的反思。[42]为了颠覆以上,包括小说家和电影人在内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常常表现出对直觉、激情、情感、迷狂和疯狂的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莎拉·达纽斯(Sara Danius)进一步指出,文学和电影所共有的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在托马斯·曼(Thomas Mann)、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和乔伊斯(James Joyce)的现代主义作品中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审美及感知上的危机意识,因为他们的作品凸显出传统的观察方式在技术革新的挑战下面临的困境,以及现代作家对此的应对策略。[43]除此之外,电影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刺激,在伍尔夫(Virginia Woolf)、艾略特、乔伊斯、萨特(Jean-Paul Sartre)等诸多现代主义小说家那里可见一斑:伍尔夫在早期电影中觉察到一种尚未被文学或电影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留白的电影语言特征;[44]现代派诗人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则赞叹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惊心动魄地让人们认识到了视线之外的存在。[45]正如批评家詹姆士·拉斯特拉(James Lastra)所指出,电影之所以变成(审美)现代性的代名词之一是因为,它用极具感染力和断裂的方式去诠释现代社会文化中持续的、暴力的变化。电影还为人们提供了构建时空和感知的各种新形式。电影的这些特征都让新视觉技术中催生的审美现代性逐渐变为一场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性相对的跨媒介的“知觉”革新。[46]
本文编号:3591109
【文章来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电影与审美现代性的关联示意图
电影这种主要依靠视觉直观地记录并揭示事实的机器,同样可以在我们面前制造出各种逼真的幻象而成为操控事实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电影艺术从开始就与质疑自身语言性的现代文学相似,形成于反思自身的审美现代性基础之上。现代电影不同于以往电影阶段的突出特征在于,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在银幕上呈现千篇一律的社会现实,而致力于以创新的方式表现不同以往的多样现实。我们可以将这一特点在现代电影中的表现进一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电影通过限制视角与感知,运用省略等剪辑技巧,以及引入看似闲散的人物的方式,制造出一种不确定的现实感;故事中主人公被赋予了不可靠性,其认识与观众的认识出现偏差;重视对非语言性技巧的使用,音乐和色彩不再单纯地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而具有了独立的表意功能;故事中增加了对颠覆理性和逻辑的梦境和心理世界的表现等等。而以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战后日本电影为代表的现代电影更是坚决地站在以还原现实为目的的单纯现实主义(Naive Realism)和渴望透视的眼睛(Desperate Eye)的对立面。现代电影运用各种非明示性的技巧,来充分展现电影所具有督促人们反思已知世界及认识的能力,从而极致地展现了审美现代性的特点。这些特征无疑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存在很大部分的重合。两者都可以被宏观上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所涵盖。张宪引用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费(Jean Dubuffet)的观点,将现代主义艺术家对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反思和质疑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对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观念的反思;对坚信世界的样貌与人的理性形态是一致的观念的反思;对强调精致的观念的反思;对偏好分析式思维的反思;对语言至上性的反思;以及对追求所谓美的观念的反思。[42]为了颠覆以上,包括小说家和电影人在内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常常表现出对直觉、激情、情感、迷狂和疯狂的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莎拉·达纽斯(Sara Danius)进一步指出,文学和电影所共有的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在托马斯·曼(Thomas Mann)、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和乔伊斯(James Joyce)的现代主义作品中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审美及感知上的危机意识,因为他们的作品凸显出传统的观察方式在技术革新的挑战下面临的困境,以及现代作家对此的应对策略。[43]除此之外,电影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刺激,在伍尔夫(Virginia Woolf)、艾略特、乔伊斯、萨特(Jean-Paul Sartre)等诸多现代主义小说家那里可见一斑:伍尔夫在早期电影中觉察到一种尚未被文学或电影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留白的电影语言特征;[44]现代派诗人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则赞叹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惊心动魄地让人们认识到了视线之外的存在。[45]正如批评家詹姆士·拉斯特拉(James Lastra)所指出,电影之所以变成(审美)现代性的代名词之一是因为,它用极具感染力和断裂的方式去诠释现代社会文化中持续的、暴力的变化。电影还为人们提供了构建时空和感知的各种新形式。电影的这些特征都让新视觉技术中催生的审美现代性逐渐变为一场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性相对的跨媒介的“知觉”革新。[46]
本文编号:3591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59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