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政治:雅克·朗西埃电影美学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7 21:37
德勒兹之后,当代电影理论出现了哲学转向思潮,电影理论研究呈现出美学、哲学、文学相互交织的学科特征。影像概念的扩展了电影的边界由此成为朗西埃美学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构成。在电影理论哲学转向与当代美学视觉转向的双重语境中,影像以流动生成的力量为电影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言说空间。可感性分配作为朗西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联结着艺术与政治,前者通过艺术审美体制对再现体制的反叛彰显平等之力,后者则以“歧感”为理论基点为“无分之分”的言说提供场所。朗西埃对电影的研究从电影本体出发最终指向影像所承载的平等意涵。论文以朗西埃电影美学问题中的核心概念影像政治为中心,考察影像政治形成的思想进路、表达机制以及实践逻辑这三个维度。在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当中,电影的“不纯”属性作为电影民主化倾向的首要特征。由于摄影机的自动机制将导演意志与影像无意识相连,因此,影像无法被视作一以贯之的存在,异质元素被自动纳入影像作为标记电影政治的元素。同时,在艺术美学体制的观照下,电影跨越了艺术与艺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艺术的呈现主体与表达机制被中心建构。面对古典电影与现代电影之间的断裂朗西埃在影像内部以电影的“矛盾寓言”予以指认。电影的...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影像政治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电影的民主假设
一、不纯:影像的积极属性
二、影像:言说平等的情境
三、民主:电影政治的标识
第二节 电影的美学体制
一、寓言-再现关系的式微
二、影像-语言关系的重构
三、对电影艺术现代性的反思
第二章 影像政治的表达机制
第一节 电影的矛盾寓言
一、电影的双重诗学
二、挫败寓言的特质
三、纯粹感性时刻
第二节 艺术场景中的电影
一、影像之中无差别的容纳
二、机器及其光影
三、影像平等运动
第三节 图像-句子:语图关系的呈现
一、新的艺术尺度
二、异质元素的并列
三、辩证蒙太奇与象征蒙太奇
第三章 影像政治的实践逻辑
第一节 当代艺术的伦理批评
一、救赎倾向
二、不可再现物
三、走向共识
第二节 电影对美学政治的介入
一、歧感:再现的出口
二、无分者现身
三、重塑观众主体
第三节 人民:影像表达的主体
一、影像突破宏大历史的桎梏
二、底层的微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概念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79983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影像政治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电影的民主假设
一、不纯:影像的积极属性
二、影像:言说平等的情境
三、民主:电影政治的标识
第二节 电影的美学体制
一、寓言-再现关系的式微
二、影像-语言关系的重构
三、对电影艺术现代性的反思
第二章 影像政治的表达机制
第一节 电影的矛盾寓言
一、电影的双重诗学
二、挫败寓言的特质
三、纯粹感性时刻
第二节 艺术场景中的电影
一、影像之中无差别的容纳
二、机器及其光影
三、影像平等运动
第三节 图像-句子:语图关系的呈现
一、新的艺术尺度
二、异质元素的并列
三、辩证蒙太奇与象征蒙太奇
第三章 影像政治的实践逻辑
第一节 当代艺术的伦理批评
一、救赎倾向
二、不可再现物
三、走向共识
第二节 电影对美学政治的介入
一、歧感:再现的出口
二、无分者现身
三、重塑观众主体
第三节 人民:影像表达的主体
一、影像突破宏大历史的桎梏
二、底层的微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概念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79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67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