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05:00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下,全球化正影响着各个国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被强势文化和商业文化同化、肢解,甚至消灭,导致本国文化被异国文化挤压,本国文化市场被他国文化市场占领,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话语权”的丧失。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通过“文化寻根”,审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凸显出了该研究领域的意义和价值。而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于——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表达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中国影视作品。笔者依循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反思与挖掘——传承与传播——延伸与创新”的研究逻辑,展开本文论述。本文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该章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与本文相关的概念厘清。该章笔者试图厘清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论证符号与文化的关系,阐明在探索文化以及构建文化中,以符号为切入点的理据,也为后面的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关于文化寻根意识与中国影视作品。笔者对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接着,笔者论述了“文化寻根”思潮的出现,是源于对“现代化”社会所形成的“现代文化”的反思与审视,并探讨了“文化寻根”意识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再现的意义与所取得效果。第四部分是探讨传统文化的原型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再现。“文化寻根”所寻的“根”,在符号学视域下,即是“原型”的呈现。笔者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李安电影的“父亲三部曲”中的“父亲”原型,探讨原型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原型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传播效果。第五部分是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延伸与创新。笔者探讨了处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如何向全球、向现代方向延伸、创新,并归纳、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意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几种表达形式。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在该章,笔者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继而提出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表达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 文化寻根 原型 创新 中国影视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0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10-12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12-13
- 一、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研究12-13
- 二、对电影、电视作品的符号学研究13
- 第四节 课题创新点13-14
- 第五节 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相关概念厘清15-21
-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文化符号15-17
- 一、文化的界定15-16
- 二、传统文化的界定16-17
- 第二节 符号、符号化与文化符号17-20
- 一、符号的内涵17-18
- 二、符号化的含义18-19
- 三、文化符号的构建理据19-20
- 本章小结20-21
- 第二章 文化寻根意识与中国影视作品21-31
- 第一节 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述21-23
- 一、影视作品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21-22
- 二、传统文化赋予影视作品“精气神”22-23
- 第二节“文化寻根”意识在影视作品的再现23-26
- 一、从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寻根”热说起23-25
- 二、“文化寻根”思潮产生的缘由25-26
- 第三节“文化寻根”意识于中国影视作品中再现的意义26-30
- 一、展示传统文化负值,关注生命原力26-28
- 二、挖掘传统文化优值,关怀当下生存28-29
- 三、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9-30
-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原型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再现31-42
- 第一节 原型与父亲原型31-33
- 一、原型的概述31-32
- 二、中国父亲原型的研究价值32-33
- 第二节 原型的历时性演变33-38
- 一、传统语境中的父系文化33-34
- 二、现代语境下的反父系文化34-38
- 第三节 原型在影视作品中的效果38-41
- 一、以共享资源加快传播速度38-39
- 二、以文化融合促进文化认同39-41
- 三、以文化认同扩大传播范围41
-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延伸和创新42-53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向现代、全球化文化方向的延伸42-44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44-46
- 第三节 传统文化创意符号的表达46-52
- 一、传统文化创意符号表达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47-49
- 二、传统文化创意符号的几种表达形式49-52
-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59
- 附件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开拓;洪爱云;周红玉;刘巧艳;;原型理论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9年09期
2 徐嘉玉;兰继军;;从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心理历程[J];电影评介;2011年10期
3 许晓凤;;试用符号学分析影像意义的生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08期
4 周宪;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1期
5 刘智勇;;电影文化批评的符号学方法运用[J];丝绸之路;2012年22期
6 赵晓珊;;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J];文艺研究;2008年10期
7 何晓兵;谈电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J];中国电视;1999年04期
8 李思屈;关萍萍;;传媒业的产业融合与传播符号学的新视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熊斌;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丽;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孔娅妮;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电视广告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1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40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