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讲坛栏目的文化价值与生存之道探析(2)
但在受众的定位上,《重庆掌故》却不同于《百家讲坛》而接近于《世纪大讲堂》,确定为“观众的定位略偏向于文化阶层,即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人”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中,也有着别开蹊径的探索,颇有胜出同类栏目的创新特色。
三 《重庆掌故》的创新之处
《重庆掌故》的人力(主讲人)资源、文化、硬件设施、经费投入等,在地方台中并非最强者,与央视《百家讲坛》相较更显系弱者,显然不能走雷同、尾随之路。因此,该栏目为求存图强,在操作中实施了差异化战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了创新求异。
(一)制播分离的运作机制该栏目对市场化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制播分离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栏目组即出品人只在选题规划、选题审批、主讲人确定、前期拍摄、节目包装、验收播出等环节上统一掌控,而内容生产方面如选题拟制、主讲人推荐、文稿撰写、讲演编导、成片制作等均交给招标入围的社会单位(多为独立制作公司),从而调动了社会力量广开节目源、拓宽节目生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节目的质量提高和丰富多彩。
(二) “因地制宜”的节目体式针对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限于本土因而相对狭窄的具体情况,其节目绝无《百家讲坛》式的长篇连载,而采取了中短篇体式:(1)早期以单集节目为主,如长江师院教授杨爱平的《中国版图与一个重庆人的功勋》、重庆师大副教授唐云的《西南第一足球》等;(2)有了连续性节目但篇幅也不长,或上下集或上中下集,如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林心治的《和平将军张治中》(上下)、西南大学教授曹廷华的《梁漱溟先生的重庆岁月》(上中下);(3)系列性节目最多莫过l0集,如蓝锡麟的《漫谈重庆码头文化》;(4)亦有若干连续性节目构成大系列的,如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家恕的“雾都迷案”系列即由《李少石惨案之谜》(上中下)、《识破天机的重庆特工》(上下)、《绝密功勋》(上中下)、《密码大师的生死暗战》(上中下)等连续性节目共29集组合而成。这样的中短篇体式是符合地方台所具资源的客观条件并有其特色,确保了栏目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持续性。
(三)强调“亲历亲见亲闻亲察”以彰显独特性以《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为代表的电视讲坛,“多是学者读书心得,借题发挥,不离史书,不离本本”①,虽以学养深厚和睿智分析见长,却鲜有“亲知”的所获所得与体察体验。《重庆掌故》的不少节目走的也是这一路数,但因栏目编导力倡独特性、原创性,其节目便逐渐走出了一条讲述“亲历亲见亲闻亲察” 的新路。如张家恕的《中统少将落网记》所讲人物、事件、地点均为亲见亲闻亲察;如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蹇浩(蹇义家族20代孙)的《“天官”蹇义与重庆天官府》是以家族记忆讲述先祖秘史:又如“恐龙渝州行” 系列的主讲者欧阳辉(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大足石刻”系列的主讲者郭相颖(大足石刻博物馆原馆长)、“三峡风物”
系列的主讲者赵贵林(奉节诗城博物馆馆长),均为其掌故的亲历者(亲身实践、考察、发掘)。这些节目源于紧贴生活的亲知新见,而非照本宣科地引据文献资料或野史轶闻,富于原创的独特性、鲜活的生动性和传播的亲和力,获得了圈内人士好评与大众的欢迎。已故着名编导张鲁对此曾寄望深长:“在我们讲坛上。倡导这么一种亲身实践考察的风气,会树立起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新帜。当同类节目因为照本宣科走向强弩之末时,重庆的这个节目却可能因此脱颖而出。”②(四)可喜探索:强化演讲的“演” 元素,生动演绎专深学识纵观诸多电视讲坛尤其是作为领头羊的《百家讲坛》,多以“通才”取胜(如易中天、王立群等均恃“大文化”利器讲史说文论人生),而“专才”型学者(如物理学家、医学家、经济学家、美术家、红学家、法学家等)的专识讲述大都收视惨败。但是,其“和者盖寡”并非仅在于内容专深。实因未能找到普及专深学识的有效方式。《重庆掌故》却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创获:如西南大学教授张文主讲的《上帝折鞭钓鱼城》,动用了实景拍摄和人物摆拍。对某些涉及考古学知识的内容以现场展示和形象演示的方式进行了直观易懂的诠释。更为突出的则是“巴渝名歌” 系列。主讲者曾庆铣是来自重庆歌剧院的作曲家、民乐指挥,他对所讲名歌不仅能精当阐释,更能以专业化的技艺予以精彩演绎。如他在《(黄杨扁担)之谜》中评述该民歌不同版本的争议时,就以边讲边唱来对照和分析各种版本的异同和特点,他的专业化演绎还体现在律动性的肢体语言上,其律动葆有指挥手势所必需的韵律韵味,绝非一般的泛化的助讲动作(泛化助讲动作与讲述内容并无必然联系),由这专业化的讲解和演绎。成功地将音乐作品的神韵和相关知识做出了专深而又感性的传达。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512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