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戏仿类网络微电影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的戏仿类网络微电影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迅猛,戏仿类微电影短片在网络上风生水起,以网络为媒介逐渐辐射到现实生活中。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以戏仿文艺学理论为依托,结合文艺学、设计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观察法、文献分析和实际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论文主要聚焦了新媒体网络环境中的戏仿作品在具体网络微电影短片中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戏仿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的文化功过和潜存忧患,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深刻剖析新媒体网络环境中戏仿的特征。基于前人对戏仿艺术手法在文学和电影领域中运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戏仿微电影”这一全新微电影类别概念。论文着重关注戏仿类微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在网络微电影中的体现,探究微电影戏仿作品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内在特征和本质规律,对戏仿理论在网络微电影短片领域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戏仿类网络微电影通过解构和颠覆等方式构架起自身独特的碎片化视像呈现,对传统商业电影的制作标准和叙事模式进行彻底解构,从而形成了戏仿理论中的反讽性和戏谑性的手法特征。论文最后指出,网络环境中微电影戏仿存在的文化价值在于增强了网络微电影的生命力,推动了网络的大众娱乐化,有利于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微电影戏仿作品的存在需要辩证地看待,接受和发扬戏仿艺术在网络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那些通俗的尤其是恶搞的戏仿作品必须坚决抵制。
【关键词】:戏仿 网络微电影 新媒体 艺术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选题起因10-11
- 1.1.1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10-11
- 1.1.2 自身拍摄制作实践11
- 1.1.3 此领域缺少研究11
- 1.1.4 网络亚文化的思考11
- 1.2 研究背景11-14
- 1.2.1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3
- 1.2.2 后现代文化的影响13
- 1.2.3 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1.3.3 媒体时代网络视频戏仿研究的相关现状18-19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19-20
- 1.4.1 对于确立网络戏仿微电影的概念具有重大意义19
- 1.4.2 对微电影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19
- 1.4.3 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19-20
- 1.4.4 给人文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价值20
- 1.5 研究方法20-22
- 1.5.1 观察法20-21
- 1.5.2 文献分析21
- 1.5.3 个案研究21-22
- 第二章 戏仿类网络微电影概况22-32
- 2.1 概念阐述22-25
- 2.1.1 戏仿22-23
- 2.1.2 戏仿微电影23
- 2.1.3 戏仿类网络微电影的概念界定23-25
- 2.2 戏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25-28
- 2.2.1 戏仿理论内涵的历史演变25-27
- 2.2.2 新媒体时代戏仿类网络微电影的现状27-28
- 2.3 网络微电影戏仿兴起的原因28-32
- 2.3.1 社会和网络环境28-29
- 2.3.2 文化因素29-30
- 2.3.3 心理机制30-32
- 第三章 网络微电影戏仿的艺术创作手法32-47
- 3.1 网络微电影创作筹备期的戏仿33-36
- 3.1.1 剧本设计戏仿33-35
- 3.1.2 美术设计戏仿35-36
- 3.2 网络微电影创作拍摄期的戏仿36-39
- 3.2.1 摄影技法的戏仿37-38
- 3.2.2 演员表演戏仿38-39
- 3.3 网络微电影创作后期的戏仿39-43
- 3.3.1 剪辑风格的戏仿39-40
- 3.3.2 声音的戏仿40-41
- 3.3.3 特效制作的戏仿41-43
- 3.4 网络微电影作品《恋曲》的戏仿43-47
- 3.4.1 网络微电影《恋曲》创作前期43-45
- 3.4.2 网络微电影《恋曲》创作后期45-47
- 第四章 网络微电影戏仿的艺术特征解析47-58
- 4.1 戏谑反讽与娱乐精神47-50
- 4.1.1 戏谑经典——反讽调侃权威47-48
- 4.1.2 娱乐至上——解构颠覆传统48-50
- 4.2 陌生效果与差异创新50-53
- 4.2.1 陌生效果——新奇化色彩50-52
- 4.2.2 差异创新——异时空置换52-53
- 4.3 快捷传播与高效复制53-55
- 4.3.1 瞬息万变——媒介技术的发展54
- 4.3.2 审美疲劳——艺术灵韵的缺乏54-55
- 4.4 数字模拟与虚拟狂欢55-58
- 4.4.1 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无纸化55-56
- 4.4.2 讯息共享——网民在场的话语狂欢56-58
- 第五章 网络微电影戏仿作品对网络文化的影响58-68
- 5.1 网络环境中微电影戏仿存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58-64
- 5.1.1 增强网络微电影的生命力59-61
- 5.1.2 推动网络大众娱乐化和快速商业化61-63
- 5.1.3 迎合网民的审美期待63
- 5.1.4 有利于网络亚文化的发展63-64
- 5.2 辩证看待网络微电影的戏仿64-68
- 5.2.1 高雅与通俗的共存65-66
- 5.2.2 抵制与盛行之间的平衡66-6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8-72
- 6.1 总结68-70
- 6.2 未来的网络微电影戏仿70-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77-78
- 附录 :网络微电影戏仿作品抽样统计样本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如珍;;戏仿:一种难以回避的话语表达方式[J];艺苑;2009年05期
2 张悠哲;;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程军;;超文性戏仿:一种独特的“互文”与“对话”体裁[J];文艺评论;2013年09期
4 程军;;戏仿的夸张机制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5 程军;;戏仿与讽刺:两个家族相似概念的比较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程军;;西方文艺批评领域“戏仿”概念的界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程军;;当代戏仿的兴盛与经典的“危机”[J];天府新论;2013年06期
8 程军;;论戏仿的讽刺锋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赵倩;;“戏仿”的概念内涵及流变[J];语文学刊;2010年22期
10 李芳;;文学经典的戏仿化[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燕飞;;戏仿合法性之讨论——以利益衡量为工具[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李东樵;;论《白噪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种洁;另类创新力的“戏仿”与娱乐有“度”[N];文艺报;2006年
2 杨友苏;时尚戏仿载体对生存的奇特拷问[N];文汇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汪闽燕 本报实习生 高笛;港将修法确定“戏仿”作品是否侵权[N];法制日报;2013年
4 陈玫莹;戏仿自由岂能游走在版权的边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坤宁;华夏社网络文学出版渐成规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查鸣;戏仿文学的喜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洋;戏仿、改编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琳琳;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李祖威;新媒体时代的戏仿类网络微电影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4 胡非玄;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5 邢立丽;戏仿概念的历史流变和理论内涵[D];辽宁大学;2012年
6 陈凌浩;戏仿作品的保护与限制[D];暨南大学;2013年
7 赵涵;当代文学艺术中的戏仿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付凤菊;戏仿:文本内部的批评[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赵倩;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戏仿现象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龚芳敏;中国新时期影视中的戏仿现象研究[D];吉首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6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816205.html